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免疫酶组织化学技术

2020.9.14

免疫酶组织化学技术


1.酶标直接法和间接法

Nakane(1966)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标记在抗体免疫球蛋白分子上,创建了酶标记免疫组化的直接法、间接法和桥法。

2.PAP法

Stemberger(1969)在酶桥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非标记抗体法,先将HRP免疫兔、羊或鼠,制成抗HRP抗体,再与HRP结合,制备成PAP复合物,其敏感性要比酶标直接法、间接法高出许多倍,其背景染色也要优于直接法和间接法。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许多PAP法变型方法,如双PAP法、AAPAP法、APAAP法等。

3.ABC法

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发现生物素(biotin)与亲和素(卵白素,avidin)之间具有高度的亲和性,是自然界中具有最强亲和力的物质之一。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又发现生物素可以和抗体交联,且生物素或亲和素与过氧化物酶或荧光素结合后,并不影响它们的生物学活性。Guesdon等(1979)提出了标记生物素、亲和素以及生物素—亲和素搭桥法。在此基础上,许世明(1981)建立于标记亲和素、生物素间接桥法和ABC法。此方法已沿用了几十年,得到普遍认可,物美价廉,背景干净,但是缺点是操作比较麻烦,灵敏度没有目前一些新的检测系统高。法(或称LSAB法)在ABC法基础上作了许多改进,将链霉亲和素直接偶合在一起,减少了操作步骤,增加了灵敏度。现最大的问题是内源性生物素的干扰,造成非特异性背景染色,从而直接影响到对染色结果的判断。尤其在人体肝、肾、肠等组织中存在丰富的内源性生物素,加上目前常规应用的抗原修复方法可以激活内源性生物素,非特异性背景染色在某些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中已变得尤为突出。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人们想出了许多种克服的方法,例如在抗原修复后用亲和素或用20%鸡蛋清进行封闭,但是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另一种克服方法是采用由Zymed公司推出的A(非生物素检测系统)。该系统用FITC代替生物素与二抗结合,三抗是结合了HRP的抗FIT抗体,而不用链霉亲和素—HRP复合物。由于在人体组织中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内源性的能与FITC结合的物质,从而避免了因非特异性结合而产生的非特异性假阳性背景染色。

虽然A系统成功地克服于非特异背景染色,而且具有与生物素—亲和素检测系统相同的敏感性,但是却没有使检测步骤有任何简化。在实际工作中,为了适应临床病理越来越多的日常工作需求,人们渴求一种更加简便易行的方法,先后有多家公司推出二步法敏感的免疫组化检测系统试剂,例如EnVision试剂、PicTureTM—plus和SuperPictureTM—plus试剂、UIP试剂和PowerVisionTM试剂。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