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概述双氯芬酸的生态危害

2023.1.10

  双氯芬酸作为蓄牧业中常用的一种抗炎药,曾经引发了一场生态圈的自然灾难。

  2004年,华盛顿州立大学已故的微生物学家林赛·奥克斯(J.Lindsay Oaks)所带领的研究者们发现,双氯芬酸(一种在牲畜中广泛使用的抗炎药)是杀死印度次大陆三种秃鹫的罪魁祸首。奥克斯碰巧对中东的猎鹰训练术感兴趣,听说过双氯芬酸的致命效果。他灵机一动,决定测试这种药对印度秃鹫的作用,而之前十年印度秃鹫的种群已经缩小了95%。

  这些秃鹫神秘地死于肾衰竭和痛风,研究者不断寻找重金属、杀虫剂和疾病的踪迹,却毫无成果。他们没有考虑兽药的副作用,因为从未有过兽药导致野生动物大幅度死亡的先例。假如奥克斯的发现稍微晚了几年,可能就于事无补了。

  在1990年以前,双氯芬酸的知识产权属于诺华制药公司。当ZL过期之后,印度的药厂就接手制造双氯芬酸,这种廉价而高效的药物迅速风靡全国,在农民中的销量达到了几百万份。在南亚的许多地方,牲畜是神圣的,而双氯芬酸能够缓解年老牲畜的痛苦。

  由于牲畜是神圣的,死亡牲畜的尸体不能被食用或火化。相反,它们要“曝尸荒野”,供秃鹫啄食。在2004年,关于尸体的调查中发现有十分之一的尸体被双氯芬酸污染了,而研究者们计算得出,秃鹫每吃一次含有双氯芬酸的肉,就有百分之一的死亡几率。秃鹫的减少,导致了野狗数量的增加,而越来越多的野狗也增加了人类发生狂犬病的隐患。不但如此,村镇和野外的野狗群体的增长,导致生活在深林中的花豹转而猎杀野狗,加大了花豹伤人的机率。同时又因为野狗对腐尸的分解利用效率不及秃鹫(其强酸性能抑制细菌增长),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化。

  在2006年,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印度禁止了兽医对双氯芬酸的使用。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