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2022.6.21

  病因

  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除了对魏尔啸提出的三大病因被公认之外。有许多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可能与本病有关的因素。

  静脉血流滞缓

  血液在正常流向和正常流速时,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在血流的中轴流动,被一层血浆带与血管壁隔开,不易形成血栓。当在某些情况下,导致血液流速缓慢或产生涡流时,首先是白细胞,其次是血小板在血流的周围层聚集。血小板靠近血管壁后,增加了与血管内膜接触的机会。无论什么情况,只要血小板与血管内膜接触的机会增多,血小板就有可能沉积粘附在血管内膜上,构成血栓形成的核心。血流缓慢可激活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在局部容易达到凝血过程中所必须的浓度;还有人指出,当血流速度减慢后,可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驻于血管壁。最后形成血栓。

  通常导致血流缓慢的因素有: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中和术后、长途乘车久坐不动、或长久的下蹲位等。以上因素均可导致血流滞缓,如下肢骨折后。石膏或其他固定方式使患肢制动,活动受限,小腿的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唧筒作用。血流缓慢和淤滞,因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高的发病率。较大的手术与血液缓慢有密切的关系,手术中由于长时间的仰卧和麻醉,周围肌肉松驰、静脉舒张;术后长时间卧床、半坐位或侧卧位,都可使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而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除以上诱发因素外,由于人体在解剖和生理上的特殊性,也可使血流减缓。如左髂静脉在解剖上受右髂动脉骑跨,其远佣的静脉血回流相对的较右侧缓慢。深静脉血栓经常发生于手术后、骨折、产后等,其中血流缓慢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临床所见的患者亦大部分发生在左下肢。除此,静脉的瓣膜袋、腓肠肌静脉窦,也是造成血流缓慢的因素。

  静脉壁损伤

  静脉内膜为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表面有一层含有糖蛋白、肝索等成分的覆盖物,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并能防止血小板的粘附;内皮细胞本身还具有合成抗凝物质、与某些重要的抑制血栓形成的物质相结合、产生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粘附和扩张血管的前列腺素的作用;还有学者报道内皮细胞表面存有蛋白C,而蛋白C具有间接的抗凝作用。当静脉壁受到任何因素(常见的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及化学性损伤等)损伤时,都会使静脉内膜下基底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裸露,血小板随后粘附其上,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5一羟色胺等,同时在血小板凝血酶的作用下,通过花生四烯酸形成前列腺素PGG2、PGH2等物质,这些物质又可加重血小板的聚集,有利于形成栓。另外,裸露的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还可激活因子XIl,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当静脉壁损伤时,还可释放出组织因子PF一4中和肝素的活性。除此,损伤还可引起局部所诱发的电荷改变而使血小板发生不可逆性聚集。总之,当静脉壁损伤后所发生的各种改变,都可引起局部血小板粘附、聚集、纤维蛋白及血细胞沉积,最终形成血栓。

  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组成成分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通常造成血液成分改变,使血液凝固性增高的因素很多。如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及产后等,均可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增强。据文献报道,在术后数日内血液中血小板可较正常高2~3倍。血小板增高,释放出的凝血因子V、Ⅲ在血液中的含量也增高,并可激活凝血因子XⅡ、X 1,这些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循环,使血液成分改变,血液呈高凝状态,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创伤及大面积烧伤,由于严重的失血、脱水,造成血液浓缩,血细胞相对增多,也可增高血液的凝固度,长期服用避孕药,亦可使血液中凝固因子增加和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而诱发血栓形成。各种恶性肿瘤,在崩解产物中含有组织凝血因子。也可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除此,近年来发现了能被凝血酶激活的蛋白C,具有强烈的抗凝作用,既能使第V、V·Ⅲ、V a因子灭能,又可增加血液中的溶栓能力。若血液中缺少蛋白C,便有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以上是根据魏尔啸对血栓形成提出的三大病因所述。长期以来,根据文献报道及临床观察,认为以上三种因素往往同时存在,互相作用,任何单一的因素,都不足以致病,不过在不同的情况下,其中某一因素可能起着主导作用。血液成分改变,血液高凝状态,因为血液的粘滞,可使血液流速减慢;血流减慢,血小板聚集,血细胞及纤维聋白沉积,各种凝血因子的增高,又可加重血液的凝固度。如下肢骨折的患者,既有血管壁的损伤,又涉及到卧床制动,损伤后应激现象,血液成分的改变等,三大因素同时存在,因而患病事较高。又如产后患者,由于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高,促凝血成分增多,加之产后活动减少,血流缓慢,因此临床上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亦很高。

  临床表现

  主要是患肢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特征,血液回流障碍的程度与血栓发生的部位、范围有密切关系。不同部位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现分述如下。

  1.疼痛

  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是血栓激发静脉壁炎症反应和血栓远段静脉急剧扩张,刺激血管壁内神经感受器所致。下肢深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多出现在小腿腓肠肌、大腿、腹股沟等区域。多为胀痛、疼痛性痉挛、紧张感,卧床或抬高患肢可缓解。

  2.肿胀

  是最主要或惟一的症状。常为单侧肢体肿胀。若为下腔静脉血栓则可表现为双侧肢体肿胀。

  3.浅静脉曲张及皮温皮色变化

  深静脉血栓形成症状

  深静脉血栓形成症状

  由于血液回流受阻,患肢皮肤多呈紫红色,皮温升高。

  4.全身反应

  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升高等。体温一般低于38.5℃。

  5.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后可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部分可致心跳呼吸骤停,危及生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6.血栓后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不适,肿胀,久站或活动后加重。可伴有静脉性间歇性跛行、浅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增厚粗糙、瘙痒、湿疹样皮炎、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溃疡等。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