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港校,北上!

2022.2.22

去年12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同时在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的成立大会上发表致辞。

这样的规格,并不多见。

本次的合作联盟高校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21所江苏高校和港大、港中文等12所港澳高校。

港校北上的视野似乎不仅仅停留在大湾区了。

1999年,香港回归的第二年,港校第一次北上。

由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深圳市政府三方牵手共建的深港产学研基地成立。该基地设立的创投机构,已管理资产约50亿元,投资的14个项目在境内外上市。

成功的经验,让早前的谨慎试探转变成了更开放的探索。

港中大(深圳)、港科大(广州)、港大(深圳)、港理工(佛山)……一切都水到渠成。

▎港校,北上

2014年建校的港中大(深圳),一来便是王者。

学生们早就用脚投票:2020年,大学已连续五年成为广东省内院校中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大学。绝大多数省市的文科最低录取分排位在1%以内,理科在前2%以内。研究生生源也不乏来自清北、复旦等内地顶尖名校。

截至2021年9月,港中大(深圳)的师资力量已包括诺贝尔奖得主5名,图灵奖得主2名,菲尔兹奖1名,各国院士近30名(其中全职10名)。引进的教师100%具有在国际一流高校执教或研究经验。

图丨港中大(深圳)校门

港中大迈了步子,其他顶尖港校也正在行动。

2001年,港科大在深圳布局研究院,作为在内地的桥头堡。

研究院院长李世玮教授认为,这可以更方便地在内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让港科大的教授和学生们能够有机会申请到内地政府或社会资源去开展项目,然后争取投资、进行创业。”

随后,港科大在佛山也建成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今年9月,港科大(广州)也将如期开学。

图丨港科大

稍不同于其他港校兄弟,港大对北上更为谨慎。直到2012年,港大医学院与深圳市政府合作运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港大医院的运营,让学校的医疗器械技术产业化拥有更多可能。看到了机遇,港大在校内设立技术转移处,更多教授团队北上进驻港大深圳研究院。

2021年9月深港合作会议上签署的《深圳市人民政府 香港大学关于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宣告这所2022QS世界排名22的名校,真正走进内地。

对于深圳校区的规划,港大校长张翔表示“希望在深圳做更高的标准”。两个校区关系是“一个人的两条腿”,并想和深圳市探索出一个新的教育模式

\

图丨合作办学签约仪式

2020年,教育部、广东省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提出把大湾区打造成为国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建成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国际教育示范区。

广东省教育事业“十四五”明确规划:到2025年,新建3-5所粤港澳合作办学机构,新设3-5所不具法人性质的合作办学机构和联合研究院。

看到了内地发展的大好机遇,港校纷纷北上。而高校的选择,又是全香港的一个缩影。

▎内地,机遇

香港,曾经的亚洲四小龙,2020年GDP已下滑至全国第六,被深圳和广州甩在身后。

人们不禁发问:「香港老矣,尚能饭否」。

以金融、地产为经济支柱的香港,面临着制造业空心化、高科技缺位的现实。而一个跛脚的人是难以腾飞的。

图丨香港

但同时,香港是不缺「源头创新」的。一个弹丸之地,却坐拥五所世界百强大学

以港大为例:港大拥有1000多个ZL,世界上最硬的钢是在港大发明的,纳米、芯片研究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

经济的增长无力,让年轻人「失业率」的问题变得突出。

“香港如果出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年轻人觉得没前途。”深圳原副市长唐杰说。“香港房价贵,店面租金也贵,香港年轻一代创业成本高,就业机会少,就容易引起社会冲突。”

港大教授陈冠华也曾观察到,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在香港难以找到待遇与专业相匹配的就业机会,“甚至他们的地位薪水都低于金融机构上班族” 。

人才在香港实在难以施展手脚。于是,他们把眼光投向了近在咫尺的对岸。

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开始北上创业。

“香港毗邻世界制造业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高校的科研成果很容易落地,只要驱车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到深圳、东莞,恰好可以弥补香港无法规模化生产制造的短板。”一位港校出身的公司创始人就曾这样分享自己的体会。

港校的科技人才,在大湾区各地的眼里可是“香饽饽”。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多地都相继出台招才引智计划,招揽更多“金凤凰”。

图丨深圳前海,港澳青年的创业地

▎北上,双赢

对港校的到来,珠三角自然是敞开怀抱迎接的。

人们并不陌生,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对优质高教资源是多么渴求。同样寸土寸金的深圳,给足高校发展需要的土地资源;高等教育投入的生均经费标准是省内其他高校的两倍。

图丨深圳大学城,清北在这里做邻居

深圳如此在乎,是因为高等教育不仅关乎产业用工,更是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19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仅次于北京,PCT国际ZL申请量和有效发明ZL多年稳居国内城市首位。

进内地办学,港校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港科大以广州校园建设为契机,主动布局了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比如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

“让大学的学科设置与时俱进,针对国际科学发展前沿以及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开设和增加适应新时代创科需求的学科。”港科大副校长叶玉如认为这是保持香港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方面之一。

2021年9月,港科大教授李泽湘发起的深圳科创学院迎来了首批50名新生。在这里,他的“新工科”教育拥有了更大的实践场地。大疆、云鲸、李群等项目都是他“新工科教育”模式的成功案例。

李泽湘是最早北上创业的港校教授之一。曾在美国留学工作的他,亲眼目睹美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希望回国做点事情,弥补中国与世界在科技水平上的差距。

李泽湘刚来港科大的头几年,并不出名。不会粤语,操着一口湖南腔的英语授课,让香港学生很不习惯。

机会在1999年来临。

在港科大与北大、深圳市政府共建的深港产学研基地,李泽湘与同事联合创立了固高科技,后来成为国内运动控制领域的知名企业。

这次创业经历,让李泽湘对珠三角产业链和市场需求都有了深刻的认知,产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学生创业需要什么能力。

在他的课堂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混在一起上课;要求学生组团做项目,且必须用到时下最新的产品部件。为了不断迭代项目,完成实验,学生就要在香港和深圳等地奔走购买实验材料,便熟悉了整个产业链和制造体系。

李泽湘还成立清水湾创投,孵化手中的学生创业团队;与东莞市合作创立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给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场地和部分启动资金。

图丨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创业支撑

选择大湾区进行孵化,是因为他知道“硬件创业九十九死一生”,只有快速迭代才能突破。而大湾区的迭代速度不仅比欧美快十倍,成本也只有十分之一。

李泽湘曾对外透露,他迄今孵化了60多家公司,成活率大概80%,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有15%。

▎再北一点?

2021年12月16日,由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及澳门大学三校共同创立了苏港澳高校联盟。

图丨合作联盟成立大会

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会上致辞:苏港澳高校联盟会结合“国家所需、三地所盼、联盟所长”,依托三地优质科教资源优势,深化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江苏一定全力以赴为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提供支持和便利

成立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的致辞,也暗示着本次高校联盟的受重视程度。

怀进鹏表示“教育部高度重视内地与港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完善制度设计,稳妥开展对港澳学生的招生培养,积极推动内地与港澳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共建高校联盟。”

港澳与江苏的本次合作,种子是早就埋下土的。

2011年以来,江苏已经连续开展“香港大学生暑期内地(江苏)实习计划”。

2019年,苏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成。多个江苏、香港和外资项目入驻,涉及VR、AI、医疗、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图丨第十一届苏港澳青年发展论坛在澳门举办

港校北上珠三角的如火如荼,是大湾区“内部版欧盟”的进一步融合。以「产学研」为探头,打开高等教育合作的新局面。

而港校是否会进一步北上,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