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电穿孔技术物理机制

2022.2.07

脂双层力学

电穿孔允许细胞引入高度带电荷的分子,例如不会被动地扩散穿过疏水性双层核心的DNA。这一现象表明,该机制是在膜上形成纳米级的充水空穴。虽然电穿孔和介电击穿这两者都是由电场的应用引起的,所涉及的机制是根本不同的。在电介质击穿中,阻挡材料被电离,产生导电通路。材料的变化因此是化学性质的。相比之下,在电穿孔过程中,脂质分子不是化学改变的,而是简单地移动位置,打开一个孔,充当水时充当通过双层的导电通路。

电穿孔是一种动态现象,取决于细胞膜上每个点的局部跨膜电压。一般认为,对于给定的脉冲持续时间和形状,存在特定的跨膜电压阈值用于电穿孔现象的表现(从0.5V到1V)。这导致电穿孔的电场量值阈值(Eth)的定义。也就是说,只有其中E≧Ë区域内的细胞日电穿孔。如果达到或超过第二阈值(Eir),则电穿孔将损害细胞的生存力,即不可逆电穿孔(IRE)。

电穿孔是具有几个不同阶段的多步骤过程。首先,将短的电脉冲,必须应用。典型的参数是300-400 mV,跨越膜的时间小于1 ms(注意:电池实验中使用的电压通常要大得多,因为它们被用于跨越大体积溶液的较大距离,所以横跨实际膜的结果场只是所施加的偏差的一小部分)。在施加这个电位时,膜像电容器一样充电通过周围溶液中的离子迁移。一旦达到临界场,就会在脂质形态上发生快速的局部重排。所得到的结构被认为是“预孔”,因为它不导电,但很快导致产生导电孔。这些前毛孔存在的证据主要来自毛孔的“闪烁”,这表明导电和绝缘状态之间的转换。已经提出,这些预制孔是小的(〜3)疏水性缺陷。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过渡到导电状态可以通过在孔边缘的重排来解释,其中脂质头部折叠以形成亲水界面。最后,这些导电孔可以愈合,重新密封双层或扩大,最终破裂。由此得出的结论取决于是否超过了临界缺陷尺寸,这又取决于所施加的场,局部机械应力和双层边缘能量 。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