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免疫组化发展及原理

2020.8.12

  1941年Coons首先用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测肺组织内的肺炎双球菌获得成功。

  60年代 Akanke建立酶标抗体技术—铁蛋白标记Ab技术

  70年代 Stemberger改良上述技术,建立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过氧化物酶(PAP)技术,使免疫细胞化学得到广泛应用。

  80年代 Hsu等建立了抗生物素—生素(ABC)法之后,免疫金-银染色法、半抗原标记法、免疫电镜技术相继问世。

  90年代 分子杂交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分类方法迅速发展。

  2000年后 各种免疫组化技术更加成熟,使免疫组化技术成为当今生物医学中形态、功能代谢综合研究的一项有力工具。

  免疫组化的原理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也称为免疫细胞化学,是利用免疫学方法,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细胞中相应的抗原(或抗体)进行检测,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色剂(酶、金属离子等),显示出颜色,借助显微镜可观察到组织细胞内标记物显示出的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物(阳性反应)。

  应用免疫学及组织化学原理,对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某些化学成分进行原位的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这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免疫组化主要利用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小鼠等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