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蒲慕明院士发布PNAS新文章

2016.5.18

  来自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内侧前额叶皮质相位性多巴胺释放(Phasic dopamine release)促进了刺激辨别。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16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任职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蒲慕明(Mu-ming Poo)教授,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ndrei T. Popescu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蒲慕明200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一位国际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主要从事轴突导向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研究。多年来,在Cell、Science、Nature、Neuron、PNAS等杂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成果包括:

  2007年在权威生物学杂志Cell上, 蒲慕明分别领导完成了两项有关神经细胞极性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前一篇文章发现一种长距离的细胞内信号传递过程可以协调神经细胞的不同部位对外界导向信号的反应,从而指导高度极性的神经细胞定向迁移过程;后一篇文章则指出两种上皮极性关键蛋白:LKB1和STRAD在神经细胞极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009年,蒲慕明与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段树民研究员领导研究团队解析了神经元蛋白极性分布机制。这一新颖的机制,为研究神经元蛋白的极性分布提供了崭新的角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这项研究发布在Cell杂志上。

  2010年,蒲慕明领导研究团队发现了cAMP和cGM之间的局部,长时程对应调控作用,这两种信号通路相互拮抗,相互制约,共同调节着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在最新的PNAS文章中,蒲慕明院士和合著作者们指出,人们认为相位性多巴胺释放引导了联想学习。但大多数研究都是将焦点放在从侧腹被盖区(VTA)至纹状体的投射上,对于多巴胺在其他VTA靶区域中所起的作用仍不清楚。

  研究人员采用光遗传学方法激活VTA投射,探究了多巴胺在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的功能。他们发现小鼠并没有将mPFC中光遗传学诱导的多巴胺释放视作为收获或厌恶,也不会响应多巴胺瞬变改变它们以往的习得性行为。而重复短暂配对听觉条件刺激(CS)与mPFC多巴胺释放,可导致更快速地学会完成随后识别相同CS与未配对刺激的任务。

  研究人员采用诱人和令人厌恶的条件刺激获得了相似的结果。利用细胞外记录方法,他们发现CS-多巴胺配对提高了响应CSs的mPFC神经元放电,在学习过程中在mPFC中给予D1或D2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以损害刺激辨别。

  由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多巴胺瞬变微调mPFC神经元识别了学习过程中行为相关的事件。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