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当代人才如何“本土化生存”?

2018.5.29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今年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此精炼地概括了人才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凸显出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战略价值。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印证了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人才政策的正确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以“千人计划” “万人计划”为代表的人才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以此高效地集聚人才,奏响了一曲曲群英荟萃的华美乐章。

  与此同时,国家综合实力的迅速提升,极大增强了我国在世界人才市场的号召力,大批青年才俊学成归国,众多海外人才主动加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洪流中。这一切都让我国社会的整体人才格局产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

  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变化,对当前的人才政策产生了强大的变革需求和反作用。

  海归人才的大量回潮,无形中加剧了本就已经存在的“土洋”人才之争。

  “双一流”建设的全面实施,导致了东西部高校之间“挖人潮”的全面爆发。

  突如其来的地方“抢人大战”,拷问着各地政府人才政策的开放度和实效性。

  ……

  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人才的整体规模,以及人才结构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都可能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如果处理得当,其所能发挥的推动作用是难以估量的。相反,则可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必须承认的是,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与人才建设有关的文件和政策。这些政策关乎人才培养、引进,以及人才发展的各个方面。然而,作为一股社会性力量,人才形势的变化,所影响和涉及的远不止政策这一层面,还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此背景下,社会大系统该如何调整,才能适应人才形势的变化?作为与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研人才接触最为紧密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又该如何调整自身的定位?在这样的人才形势剧烈变革的时代,作为“土著”的本土人才,又该如何寻找一条“本土化”生存之道?

  我们拭目以待。

  王国栋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北大学教授

  引进海归人才要看准,望、闻、问、切,把好脉,如果做出的成果还不如国内人才,就对不起国家、学校花的高成本,对不起那些干得好的“本土人才”。

  严纯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兰州大学校长

  当下,无论国家还是高校衡量海内外人才的天平已经开始趋向平衡,简单以留学背景论人才的考量机制正在逐渐被更为理性的人才观所取代。

  束怀瑞

  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要让人才真正发挥作用,必须着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生态环境”,不能让人才“孤立无援”“孤掌难鸣”。

  陈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高校应该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政策导引,在“引、聚、用、留”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长、人人尽展其才的局面。

  张国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北大学教授

  引进人才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各方面的待遇上,要尽量做到归国人才与本土人才合理、适情的平等与平衡,从而使双方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

  郑兰荪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厦门大学教授

  如今,国内教师的研究水平并不比国外归来者差,对待国内人才和国外归来人才也应该一视同仁。

  钟万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真正值得被引进的海归人才,一定是那些具有颠覆性思维、能够创造新东西的人,而非那些单纯地把外国技术“批发”到中国的人。

  胡正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海归”“本土人才”和“国内引进人才”也都是需要的,关键在于大家是否能够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分工合作。

  赵淳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加强对本土人才的重视,出台一些新政策。针对现在本土青年人才面临的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彭永臻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要想解决挖人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地区发展的问题,整体发展平衡了,人才流动自然才会平衡。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