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血凝项目——AT抗凝血酶

2021.6.09

预期用途
    在IL凝血系统上,应用IL TestTM抗凝血酶试剂盒排除或诊断抗凝血酶缺陷性疾病,主要应用于下列情况:有血栓形成倾向,在手术治疗前,口服避孕药治疗前,DIC,肾病综合征,肝疾病以及使用肝素或抗凝血酶进行治疗的患者

AT-III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AT-III抗凝系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抗凝血酶III(AT-III)抗凝系统:AT-III抗凝系统是抗凝血系统(ATIII、PC、PS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内主要的凝血酶抑制物,对其他丝氨酸蛋白酶(FⅨa、FⅩa、FⅪa、FⅫa)也有抑制作用,AT缺陷症导致血栓形成机制主要与其抗凝活性和肝素结合能力降低有关。

常见疾病
    遗传性抗凝血酶III(AT-III)缺陷症,于1965年由Egeberg首次报道。据统计,美国麻省的发病率高达1:2000;在英国,本病的发生率可达人群中的0.2%-0.4%。我国大陆AT-III缺陷症只有零星报道,香港的发生率达静脉血栓形成中的9.6%,台湾省的发生率为2.3%。

    可见本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并不低。获得性抗凝血酶III(AT-III)缺陷症见于DIC、肾病综合症、肝胆疾病和L-天冬酰胺治疗。 

    AT-III缺乏的女性患者,在妊娠、分娩期及口服避孕药时,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同时,AT-III是肝素抗凝血过程的必需物质,当AT-III活性降低时,肝素的抗凝血活性明显降低或失去活性,所以在肝素的治疗监测中,必须需要了解AT-III的水平,以预防不必要的且危险的大剂量治疗。

AT-III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AT-III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剂等。 

     AT-III活性降低:见于DIC、肝病、术后、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管疾病、肾病、深静脉血栓、反复原因不明的血栓形成、肺梗塞、妊高症等疾病。 

     常规凝血四项是体内凝血因子水平正常与否的综合体现,仅能用于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对于高凝状态病人的筛查,常规四项往往是正常的,如果结合AT-III检测,一旦四项正常,而AT-III降低,这样的病人发生血栓的风险就会加大,尤其是加上手术创伤等其它刺激因素,风险进一步加大,最终可导致血栓发生,需要临床医生及早发现并预防处理

检验原理
    抗凝血酶(AT)或肝素辅因子I是主要的凝血抑制剂,同时也是肝素治疗的有效组成成分。通过抑制凝血蛋白酶,尤其是凝血酶,Fxa和FIXa。AT能够预防无法控制的凝血和血栓形成。
抗凝血酶缺陷是血栓形成的高风险因素。

    IL抗凝血酶试剂盒应用发色底物法。该方法特异性高,不会受肝素辅因子II的影响。
    患者血浆中的抗凝血酶水平是在IL凝血系统上自动检验的,分为两个阶段:
    1.与含有过量肝素的活化FXa因子的血浆进行孵育。
    2.发色底物法定量检测血浆中剩余的FXa的活性。

   在405nm的波长上进行动态监测对硝基苯胺,其水平与样品中的抗凝血酶呈反比。

参考范围

   每个实验室需确立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以确保能正确地反映某一特定人群的情况。

    参考范围:75.6-122.4%

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IL凝血系统上,抗凝血酶的结果不会受到多达2U/ml肝素(UF或LMW肝素),2mg/dlα1-抗胰蛋白酶, 7mg/dlα2-巨球蛋白,3IU/mL肝素辅因子,200mg/dl血红蛋白,20mg/dl胆红素以及1000mg/dl甘油三酯的影响。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