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简述芋螺毒素的毒性

2022.11.07

  20世纪60年代在澳大利亚首次发现芋螺猎食鱼类。研究证实不同芋螺毒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组分。1997年从芋螺毒中纯化一个活性肽,并成功测定了其氨基酸组成,这个肽就是μ-芋螺毒素。第一个被弄清氨基酸序列并被化学合成验证了的芋螺毒活性肽是α-芋螺毒素GI,它是从地纹芋螺(Conus geographus)毒中纯化出来的,含2个二硫键,由1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一种烟碱能型强拮抗剂,其作用类似于蛇毒神经毒素(如α-bungarotoxin,Cobratoxin)。紧接着从地纹芋螺毒中分离鉴定出另一种活性肽,是钠通道的阻断剂,其作用类似于Tetrodotoxin和Saxitoxin,它可引起哺乳动物麻痹反应。这两种肽是引起采螺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通过观察了对小鼠和金鱼注射contryphan-R后的行为学表现发现,对金鱼肌肉注射后,金鱼很快出现震颤、麻痹等症状。对小鼠颅腔注射时,低剂量(0.5~6.0nmol/g)可产生骚抓、舔咬、竖尾、桶状翻滚症状等;高剂量(8~20nmol/g)则会表现出抽搐、惊厥、瘫痪乃至死亡。产生这些行为学异常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芋螺毒素特异性地作用于多种离子通道与神经受体,对鱼的毒性多在1~10μg/Kg之间。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