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科学时评: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

2018.6.04



“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磅发声。深沉的关心、殷切的期待、郑重的嘱托,一起叩打在全国科技人员的心上。

量子传态、超算领跑、“天眼”流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认可和关注。不可否认,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已然有了长足进步,在部分领域已显领跑态势。

然而,硕果累累的果园外,仍然遍布荆棘。那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尚未趟开的路,路上有障碍、有迷惘、有裹足之困、有扼颈之痛。

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突发制裁,暴露出缺“芯”的巨大创口。仅在通信领域,除芯片外,半导体加工设备、半导体材料等都是限制相关产业发展的软肋。放眼望去,生物医药、工程机械、人工智能等领域,距发达国家仍有显著差距。“东西买进来,文章发出去”的无奈自嘲里,折射出我国在科研仪器、材料试剂、分析软件、学术期刊等最基础的环节上,依然严重受制于人。

要想解开颈上的桎梏,痛快呼吸新鲜空气,就要在一系列系统工作上下功夫。

首先需要确认究竟在哪些地方被卡住了脖子。从现有信息来看,科学家都对本领域的薄弱环节有所认识,但在宏观层面上缺乏权威性的系统阐述。此次院士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发出倡议,呼吁科学家分析和判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口,找出制约国家创新发展的科技瓶颈问题。

对科技瓶颈有了全局把握后,应当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谋篇布局、排兵布阵。从顶层设计开始,组织科学家由点及面地攻坚克难。从最薄弱的技术缺口入手,逐步扩展到整个产业链条,最终营造出适合产业发展的全生态环境。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