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红藻氨酸的特点

2022.3.31

红藻氨酸是一种具有强烈的兴奋作用和致痫作用的兴奋性毒素,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激动剂,其物理性状是无色针状结晶,可溶于水,难溶于乙醇。红藻氨酸通过血脑屏障或颅内局部注射进入脑内,直接与神经元突触后膜的非NMDA受体(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中的海人酸受体和AMDA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痫性发作,而海马、纹状体等存在特异性高亲和力的KA受体,尤其是海马CA3区的KA受体最多,也就最容易出现神经元过度兴奋和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

由于海人酸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很差,系统给药时只有很少甚至不到1%的药物可到达脑内的受体,如此低的生物利用率导致出现明显的种属和个体差异,例如,Wistar大鼠较SD大鼠用量小且潜伏期短。皮下给药时老龄大鼠比年轻大鼠用量小,在同一剂量时老龄大鼠较年轻大鼠脑损伤严重。

在比较接近生理条件的情况下,红藻氨酸自身受体的作用主要是易化神经传递,但也有人报道为抑制性作用。最接近于生理作用的描述是,突触前KAR(红藻氨酸受体)存在于海马苔状纤维到CA3锥体细胞突触,在这里应用KAR拮抗剂,或应用缺少GIuR6、GIuR7、KAR亚单位的小鼠,均可以降低短时程的突触前可塑性。在这些突触上,神经末梢所释放的谷氨酸激活突触前KAR,在20 ms内易化苔状纤维的突触传递,受体可能位于活动带附近。红藻氨酸自身受体所起的作用是快速易化同神经突触,它参与增强短时程可塑性。通过易化突触传递,突触前KAR可以是苔状纤维形成联合性学习机制的一部分。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