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国际间关于气候变化的会议开了多次,却未能达成实质性的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却不能得到认真履行。这次会议被认为不可能达成全球性的协议。您认为阻碍达成最终协议的因素有哪些?

  蔡拓:坎昆会议的任务是为明年的南非会议夯实基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达成最终协议尚不具备条件。首先,哥本哈根会议导致的相互不信任的大背景并未消失,传统的现实主义的政治思维处于回潮期,国家主义盛行;其次,经济不景气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各国的关注点和注意力。克服金融危机和失业压力,推进经济发展成为首要任务,气候问题的关注度相对下降;再次,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影响到全球气候问题的国际合作。比如奥巴马在中期选举失利后的不利地位,将使其在环境与气候问题上的作为大受限制。

  邹骥:总体而言,由于美国作为首要的发达温室气体排放国家,近期难于在联邦层次上通过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法案进而形成全国的控排目标,使得美国谈判代表难于在谈判中就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定量减排目标做出承诺。其他发达国家对自身减排目标的承诺“顾左右而言其他”,未能展现出应有的引领作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于从“富人哲学”出发,将目光盯在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责任上并将之作为自身减排的前提条件,这就给
“公约”进程的发展蒙上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