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

2023.3.04

RF阳性不仅见于类风湿关节炎,还可出现于多种疾病及少数正常人体内,尤其是老年人。类风湿因子阳性可见于其他风湿性疾病、蛋白代谢、遗传异常,以及有慢性抗原刺激的其他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阳性率达30%,硬皮病阳性率为27%左右,结节性多动脉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以及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特别是并发阻塞性肺纤维化的患者,也会有一定数量的阳性。在2%的正常人及5%~10%老年人RF也可以阳性,但结果呈低效价;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子女,也有部分人也可查到类风湿因子阳性,但他们并没有类风湿关节炎的表现;不同原因引起的高球蛋白血症、麻风、锥虫病、病毒感染、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异体肾移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次输血、多次预防注射、白血病等偶尔也可查到类风湿因子阳性。

RF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检出率很高,RF阳性支持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倾向性诊断,如对年轻女性应进行类风湿关节炎和风湿热间的鉴别;而对非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需参考病史。但RF也像ANA一样,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独有的特异性抗体。在SLE患者均有50%RF阳性,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SS、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1.风湿性疾病引起的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肌炎/皮肌炎以及进行性硬皮病均可伴RF阳性,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滴度往往比非风湿性疾病高,除有IgM-RF外,往往IgG-RF和IgA-RF均为阳性。类风湿因子在血清中滴度升高,常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病程长或有关节以外表现相关,病情得到控制或缓解后,类风湿因子降低。所以临床上可将类风湿因子作为判断疾病活动性和药物治疗效果的一项指标。IgM-RF可在类风湿关节炎有临床表现前几年就存在于患者血清中,且血清中高滴度RF的“正常人”,要警惕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高度危险性。多种风湿病性疾病RF均可出现阳性,诊断这类疾病一定要结合病史、查体和其他免疫学检查。 

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IgM型类风湿因子的患者,较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的患者关节病变更严重。IgG和IgM型类风湿因子的存在与关节外的损害,如类风湿血管炎和类风湿结节相关。lgG是感染等原因诱导的免疫应答中的主干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时会发生变性;此外,在炎症等病理条件下滑膜或其他部位可能产生不正常的IgG;这些变性lgG就构成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各种抗lgG抗体。滑膜液中的lgG类RF与变性lgG结合而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比血清中的IgM类RF更具有致病意义,因为这一类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在关节滑膜等部位,可激活补体,形成慢性渐进性免疫炎症性损伤。

2.非风湿性疾病引起的类风湿因子 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亚急性心内膜炎和梅毒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如肝炎、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HIV感染等),高球蛋白血症性疾病(如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和高丙球蛋白血症性紫癜),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弓形虫病和锥虫病等)等疾病虽然RF阳性,但通常滴度比较低,一般为单纯的 IgM-RF,很少有IgG-RF和lgA-RF,阳性持续的时间比较短。风湿性疾病外周血细胞常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引起RF阳性的其他非风湿性疾病除病毒感染外,其他一般有增高或出现分类比例异常。非风湿性疾病进一步检查其他自身抗体,如ANA一般都为阴性或其滴度较低。 

3.非疾病引起的类风湿因子 一些老年人或体质较弱的人体格检查时发现RF阳性,但一般滴度较低、重复化验变化不大,针对这些人只需定期随访观察。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