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住院分娩率提前达标

2019.7.26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住院分娩率近20年来逐年上升,2017年达99.2%,与全国水平相差无几,提前达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0年目标》。这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所长、全国妇幼卫生年报办公室主任刘建蒙课题组研究得出的结论。论文《1996至2017年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住院分娩率》发表在2019年7月16日《中华医学杂志》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针对中国大陆所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的有关住院分娩情况的研究。

  刘建蒙介绍,住院分娩指孕产妇在具有助产技术服务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分娩。资料显示,全球每天有800多名孕产妇死于可预防的妊娠或分娩相关疾病。住院分娩是预防孕产妇死亡的有效措施。近20年我国政府采取系列措施,提高住院分娩率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2015年全国住院分娩率已近100%,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可能还有提升空间,而这些地区是构建小康社会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关注区域。既往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住院分娩情况的报道极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未见全国性的大样本研究。

  课题组梳理了1996~2017年全国分娩资料(我国2017年全部2945个区县,确定少数民族聚居区县700个,其中东部24个,涉及河北、辽宁、浙江、广东及海南5省份;中部37个,涉及吉林、黑龙江、湖北及湖南4省份;西部639个,涉及除陕西外的11省份。少数民族聚居区县数量占比前6位的民族依次为藏、蒙、壮、维吾尔、彝和回族)。结合国家住院分娩系列政策措施,详尽描述了近20年来我国大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住院分娩情况。

  研究显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住院分娩率逐年上升,由1996年37.5%升至2017年99.2%。东中西部住院分娩率同步上升,在降消项目(国家为了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而投入经费实施的卫生项目)实施之后,西部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差距显著缩小,1996年东西差16%(东部52.6%,西部36.2%)、2017年则不足1%(东部99.9%,西部99.1%),与2017年全国情况相差无几;城乡住院分娩率大幅提升,农村增速快于城市,城乡差距显著缩小,由32%(城市63.7%,农村31.6%)缩至不足1%(城市99.8%,农村99.0%),与全国情况相差无几。此外,基线水平较低的藏族和彝族聚居地区住院分娩率亦大幅提升,尤其在降消项目实施后提升尤为明显,到2017年藏族93.5%、彝族98.0%,分别上升73和63个百分点,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大幅缩减至不足7个百分点。以区县为单位的分析显示,1996年住院分娩率不足96%的区县589个,2017年锐减至72个;几乎全部(71个)分布在“三区三州”国家深度贫困地区,主要涉及西藏、四川和青海等省份的藏族和彝族聚居区县;不足80%的区县只剩8个,均为西藏和青海的藏族聚居区县。

  研究表明,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住院分娩率近20年来逐年上升,2017年达99.2%,与全国水平相差无几,提前达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0年目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城乡、地区和民族间差别显著缩小,从一侧面说明我国妇幼卫生服务公平性与可及性显著改善。

  刘建蒙同时指出,在国家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住院分娩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另一方面,2017年住院分娩率不足96%的区县仍有72个,几乎全部集中在“三区三州”国家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住院分娩率偏低的成因复杂,除了与妇幼卫生服务体系与能力有关外,也与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情况相关联,宜深入调研以指导决策,结合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聚焦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深度贫困地区和人群。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