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美国科学院发布最新基因技术相关研究报告

2016.7.01

  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近日联合发布研究报告“Gene Drives on the Harizon”。该报告主要针对当前迅速发展的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体修饰中的应用,分析了基因技术修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认为将基因技术物种释放到野外为时尚早,或致不测后果。报告呼吁,应该开展针对基因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研究,提出更具预警性的方案,对基因驱动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

   所谓基因技术是指人为增强某一遗传元件的功能,并将其向子代进行倾向性遗传的技术系统。理论上看,通过基因技术,可以迅速而有效地使某一物种群体获得特异的遗传性状,进而改变经典遗传规则,大大提高特定遗传在种群中的比例。实验室研究表明,基因技术可以在酵母、果蝇或蚊子种群中实现接近100%的目标基因获得率。

   报告认为,虽然基因技术可以使目标物种获得符合人类预期的新性状,帮助人类应对公共卫生、农业害虫防控、环境保护等挑战,但是根据现有研究成果,还不能排除人为干扰生物自然遗传规律可能导致产生更具侵害性物种的可能性。因此,报告提出,在开展实验室基因驱动技术相关研究的同时,当前阶段必须严格保证基因技术修饰物种与野生物种的隔离。报告建议,各相关学科科学家应加强合作,建立开放共享的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基因技术风险评估的分期体系,根据科学研究最新发现和成果,逐步深化相关研究,将潜在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严格开展基因驱动物种的田间实验,事前必须接受生态环境风险评估;鼓励公众参与基因技术问题的讨论,提升普通民众对此问题的认识,同时积聚民智;推动现有监管措施的改革,提高政策柔性和快速实用性;开展国际合作,形成全球范围内有效管控基因技术的共识和措施。

   该研究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会、国家科学院生物与生物技术基金、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以及盖茨基金会的资助。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