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历史简述

2023.4.20

  1938年Darrow认识到胎儿血是致命的抗原,使母体发生同种免疫,产生的抗体再通过胎盘至胎儿使胎儿发病。1940年Landsteiner和Wiener用猕猴红细胞免疫豚鼠和家兔所得到的免疫血清可以凝集85%白种人的红细胞,其余15%为阴性。1940年发现Rh溶血病的病死率高达50%。1945年在新生儿溶血病中试用换血治疗方法。1956年Dobbs及Cremer认为阳光有退黄疸的作用。不久又发现黄疸病人的血清经阳光照射后,胆红素总量也降低,更说明阳光的作用。它对未结合胆红素的作用比对结合胆红素高2—3倍。此光的波长在420μm左右,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适合的人工光源。1952—1956年采用了提早分娩的方法预防胎儿水肿和严重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使1956—1961年的新生儿溶血病的病死率进一步下降了10%。

  1963年为了预防胎儿水肿,又对某些胎儿实行宫内输血。1965—1975年应用抗D球蛋白预防新生儿溶血病,RH溶血病的病死率更降至2%。1960年以来,我国制备了抗D血清,对9717名正常人作了Rh血型调查,发现Rh阴性仅占人群中0.24%,大大低于白种人。从1959—1977年的18年中,上海市做过血型检查的新生儿溶血病共835例,其中Rh血型不合者122例(D64例、E25例、cE17例,其他16例),占14.6%。ABO血型不合者712例,85.3%,MN不合者1例。1962年籍孝诚等换血治疗了1例RhHDN,1963年在中华妇产科杂志发表,为我国第一例换血疗法。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