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20.99 有关农业和林业的其他标准 标准查询与下载



共找到 1178 条与 有关农业和林业的其他标准 相关的标准,共 79

贵州黄牛 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贵州黄牛”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的术语和定义、主体与原则、准入与退出、运营与增值、管理与要求、评价与改进的相关内容和准则。 本文件适用于“贵州黄牛”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9654-2020  品牌评价原则与基础 GB/T 39904-2021  区域品牌培育与建设指南 NY/T 4169-2022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GB/T 39654-2020、GB/T 39904-202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品牌  brand 无形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名称、用语、符号、形象、标识、设计或其组合,用于区分产品、服务和(或)实体,或兼而有之,能够在利益相关方意识中形成独特印象和联想,从而产生经济(价值)。 3.2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regional public brand of agriculture products 在一个具有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因素的区域内,由能够代表区域公共利益的组织所持有、由若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共同使用的品牌。 3.3贵州黄牛  Guizhou cattle 在贵州省境内养殖六个月以上的肉牛及其肉制品,其品种来源包括本地黄牛(关岭牛、思南牛、威宁牛、黎平牛、务川黑牛)、引入肉牛品种(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澳洲和牛等)及其与本地黄牛的杂交后代,并标注“贵州黄牛”标识的商品品牌。规定授权图形商标包括:图形29类(第48280140号)、图形31类(第48267116号)、图形39类(第48254446号)、图形44类(第48249303号、第48279765号)。 4 主体与原则 4.1持有和运营管理主体 “贵州黄牛”区域公用品牌由贵州省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持有,贵州牛羊产业协会运营管理。 4.2管理职责 4.2.1应建立健全品牌监督管理制度,开展品牌日常管理。  4.2.2应组织企业进行品牌认定工作。 4.2.3应对品牌保护和品牌培育、宣传、推广等。 4.2.4对可能影响品牌形象的行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产品出现的品牌危机突发事件应及时处理。  4.2.5对授权产品质量及广告和有关宣传材料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企业进行整改,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  4.2.6应定时组织开展授权企业和产品的市场满意度调查。  4.2.7应对授权企业和产品进行定期评价,对评价不合格的企业要求定期整改,评价合格的企业和产品可续签使用合同。 4.2.8对品牌标志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4.2.9对品牌授权使用企业有关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4.2.10品牌管理机构应持续或定期对品牌标志的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2.11品牌管理机构应通过著作权登记、商标注册等多种途径保护区域品牌的知识产权。 4.2.12未经授权使用品牌标志或使用相近标志等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违法行为,品牌管理机构依法维权。 4.3运营管理原则 4.3.1公平、公开、公正、高效。 4.3.2区域公用品牌与使用者自有商标共同发展。 4.3.3统一规范管理与使用者自主经营相协调。 4.3.4公用品牌管理保护与市场拓展并举。 5 准入与退出 5.1准入 5.1.1 申请主体 凡在贵州省区域范围内,生产、经营、销售绿色、安全、优质牛肉及相关产品的市场主体。其提供的产品符合区域公用品牌质量要求的,均可提出申请。申请主体条件如下: a)依法注册登记满三年(含)以上; b)具有连续三年(含)以上相关牛肉及相关产品的市场交易行为,且近三年未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未发生侵害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 c)生产、加工、销售的牛肉及相关产品纳入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其中,生产、加工、销售的牛肉及相关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之一,可优先取得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权; d)生产加工主体至少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如GB/T19001)、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 (HACCP)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GB/T22000)等认证之一。 5.1.2 申请程序 5.1..2.1向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主体递交相关申请材料。 5.1.2.2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主体受理并组织初审。申请材料内容完整并符合相关要求的,在7个工作日内,签署受理或不受理的初审意见。 5.1.2.3通过初审后,由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主体或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审核,在15个工作日内签署是否授权使用的审核意见。 5.1.2.4对符合申请条件的主体和产品由运营管理主体进行公示,期限10天。公示无异议后,由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者根据核定的使用数量和范围,对授权使用的主体和产品发放《“贵州黄牛”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授权书》(见附录A),品牌标识(见附录B),使用授权有效期为3年。 5.1.2.5需延续授权的,需届满前30天内提出申请,经审核通过,获得延续授权。运营管理主体报品牌持有主体备案。 5.2退出 5.2.1《“贵州黄牛”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授权书》有效期届满,并未提出延续授权申请的,使用者不得继续使用该区域公用品牌。 5.2.2使用者在授权有效期内,主动放弃品牌标志使用权的,应向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者提出申请注销,经批准后方可退出。退出后不得继续使用该区域公用品牌,退出使用者两年内不可再次申请。 5.2.3运营管理主体应将注销授权的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告,注销授权的使用者,自注销之日起,停止使用“贵州黄牛”区域公用品牌,两年内不可再次申请。 5.2.4授权使用者在品牌标志使用期间,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将被取消品牌标志使用权: a)有损区域公用品牌声誉和形象的; b)拒不接受监督检查的; c)超核定范围、数量使用区域公用品牌的; d)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或抽检不合格,且经整改仍不达标的; e)违反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授权书相关规定,侵犯授权方合法权益的; f)转让、出售、馈赠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权和包装物给他人使用的; g)受到行政处罚或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 h)发生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6 使用者权利和义务 6.1使用者权利 享有使用“贵州黄牛”系列产品的延伸和开发权;享有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贵州黄牛”系列标识并进行产品广告宣传;优先享有“贵州黄牛”区域品牌在项目申报、贴息补助、融资服务、技术培训、产品展销、宣传推介等相应扶持政策权利;有权提出“贵州黄牛”区域公用品牌在管理、运作模式、品牌宣传、品牌培育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6.2使用者义务 应配备专人负责“贵州黄牛”系列标识的运营和使用,并严格遵守品牌标识包装和宣传推介规定;应严格执行生产技术标准,保证产品质量,对产品质量问题负完全责任;应自觉维护区域公用品牌的良好形象和市场声誉;应每半年定期报送“贵州黄牛”区域公用品牌产品销售情况;应自觉接受区域品牌运营管理者、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工作监督和质量监督。 7 运营与增值 7.1品牌标识和包装 7.1.1 使用范围 品牌标识和包装的使用范围包括: a)品牌产品标识使用范围:可在产品的标签、包装、说明书及其他附着物上使用区域公用品牌标识; b)品牌宣传标识使用范围:可在产品展示、推介等活动中使用区域公用品牌标识; c)品牌服务标识使用范围:可在宣传产品和服务的各类广告中使用区域公用品牌标识; d)其他:可在不违反品牌运营管理规定的其他情形下使用区域公用品牌标识。 7.1.2 领用 使用者凭《“贵州黄牛”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授权书》向运营管理主体领取标识。 7.1.3 使用要求 使用者应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使用标识。 7.2品牌竞争力提升 7.2.1应实施科技创新和质量品牌双轮驱动战略,创新“政产学研”协同机制,共同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创新、技术进步、产品研发等。 7.2.2应加大新产品与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含量,参与各级标准制修订工作及产品质量认证活动,提升品牌价值。 7.2.3应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开展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产品质量监督、评价工作。 7.2.4应推进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转化,促进区域品牌主体元素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开发农文旅融合的系列产品。 7.2.5应持续改善提升区域公用品牌的公共服务水平。 7.3品牌推广 7.3.1宜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标准化”模式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7.3.2应融入文化元素与地域元素,深入挖掘品牌文化内涵,系统性地塑造和传播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形象,培育品牌忠诚。 7.3.3应利用多元化媒体平台多维度多形式开展品牌推广,构建品牌宣传矩阵。 8 管理与要求 8.1管理机制 8.1.1应制定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明晰品牌定位与品牌形象、品牌维护、传播与推广策略、保障措施与实施项目等重点。 8.2.2应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流程及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管理办法,主要包括质量管理、信息管理、品牌培育、品牌运营及奖惩规定等内容。 8.3.3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打造实时在线、公开透明的线上评价监督体系。 8.2品牌维护 应组织策划和实施品牌保护、品牌更新、品牌延伸、信誉和风险管理、品牌文化建设等品牌价值维护活动,有助于防止品牌价值受到损害,持续保持并提升品牌价值。  8.3风险管理 8.3.1 预警机制 应建立灵敏、完善的区域公用品牌危机预警机制。具体措施应包括构建打击质量违法行为长效协作机制,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机构,实施动态监管,搭建消费者投诉举报平台,建立品牌自律制度、企业相互监督制度,建立企业对产品和服务质量保障措施承诺公示制度等。 8.3.2 应急处理机制 应建立高效及时的区域公用品牌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包括建立缺陷产品召回机制,建立质量违法与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和赔偿机制,建立高度敏感、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和风险分担的社会保险制度等。 9 评价与改进 9.1绩效评价 9.1.1 建立追踪监督机制 应根据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情况,建立追踪监督机制,为评价使用者运营管理效率和绩效水平提供信息和数据参考。 9.1.2 关键绩效指标 应围绕影响区域公用品牌竞争力提升的质量、创新等有形要素、无形要素确定关键绩效指标,评价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与管理的绩效。 9.1.3 监测与评价关键绩效指标 9.1.3.1围绕区域公用品牌关键绩效指标,应建立区域公用品牌管理指标信息采集系统,定期监测关键绩效波动水平。 9.1.3.2定期分析和评价区域公用品牌竞争力的水平与发展趋势,为区域公用品牌健康发展调整和日常决策改进提供支持。 9.2持续改进 9.2.1应定期将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情况向行业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进行汇报,以获得行业及地方政府的信赖和支持。 9.2.2应根据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状况,确定持续改进的目标,包括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调整、对标学习其他区域的最佳实践等。 9.2.3应在制定战略目标时,确定区域公用品牌在运营与管理方面的改进要求,制定关键绩效指标并分解到相关部门,使改进活动与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9.2.4应根据绩效监测与评价结果,分析并确定改进的优先次序,制定措施并实施改进。

“Guizhou cattle”—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regional public brand

ICS
65.020.99
CCS
A031
发布
2023-10-30
实施
2024-01-01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madder

ICS
65.020.99
CCS
B 61
发布
2023-10-30
实施
2023-11-30

Data specifications for information sharing of grain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CS
65.020.99
CCS
B 07
发布
2023-10-25
实施
2023-11-25

Tea Industry Family Farm Cultivation Standards

ICS
65.020.99
CCS
B 04
发布
2023-10-24
实施
2024-01-24

本文件规定了五指山山兰米的术语和定义、范围、要求、山兰米加工、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储存和运输。 本文件适用于五指山山兰米的定义、范围、检验、标志、标签、包装、储存和运输。

Technical Standard for Wuzhishan Upland Rice Process

ICS
65.020.99
CCS
A051
发布
2023-10-18
实施
2023-11-08

本文件规定了五色饭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 本文件适用于以山兰糯米为主要原料,经辅料预处理、清洗、沥干、制色、染色、蒸煮、包装等主要工序制成的五色饭产品。

Five-color glutinous rice

ICS
65.020.99
CCS
A051
发布
2023-10-18
实施
2023-11-08

本文件规定了白山移山参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White Mountain Ginseng Part 2: Moving Mountain Ginseng

ICS
65.020.99
CCS
A017
发布
2023-10-17
实施
2023-10-18

本文件适用于白杄苗木培育。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ng white stem seedlings

ICS
65.020.99
CCS
B 61
发布
2023-10-13
实施
2024-01-13

Specific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Smart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Bases Part 1: Smart Farms (Field Crops)

ICS
65.020.99
CCS
B 20
发布
2023-10-09
实施
2023-10-16

本文件规定了绣球菌栽培的菌种、产地环境、栽培季节、工艺流程、菌袋制作、菌丝培养、子实体管理、采收、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规程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绣球菌的栽培。

Code of Practice for Cultivation of Sparassis Crispa

ICS
65.020.99
CCS
A014
发布
2023-10-09
实施
2023-10-09

Plant protection professional skill level

ICS
65.020.99
CCS
B 16
发布
2023-09-30
实施
2023-10-30

Family farm management practices

ICS
65.020.99
CCS
B 04
发布
2023-09-28
实施
2023-11-16

4 要求 产地环境 应符合NY/T 2375-2013中4.1的规定。 5 栽培基质 应符合NY/T 1935-2010中第4章的规定。 6 菌种 菌种质量应符合GB 19169的规定,菌种生产应符合NY/T 528的规定。 7 设施设备 生产拱棚 应选择通风良好、阳光充足、地势平缓、排水良好的地块建造,拱棚采用钢架结构,分小拱棚和大拱棚,小拱棚拱高2.5 m,两侧肩高1.6 m,长24 m,宽6 m;大拱棚拱高3.0 m,两侧肩高1.7 m,长38 m,宽8 m。配备遮阳网和棚膜,根据气温变化,在拱棚顶部及四周覆盖遮阳网或棚膜,调节棚内温湿度。 耳床 拱棚内平整作畦,床宽1.5 m~1.6 m、高15 cm~20 cm,走道宽40 cm~50 cm,耳床上覆盖地膜或遮阳网,上方安装喷淋设施,喷水面覆盖全部菌棒。 晾晒床 每2000个菌棒配备20㎡晾晒床。晾晒床宽1.5 m,距地面50 cm以上为宜,晾晒网选用尼龙筛网,孔径15目~20目。晾晒架可双层或多层摆放。 其他  应符合NY/T 528中4.3、4.4的规定。 8 栽培技术 栽培时间 阿克苏地区可栽培一到两季。春季1月15日~2月15日制棒接种,4月15日~30日下地催耳,7月30日后出耳结束。秋季5月15日~30日制棒接种,8月5日~15日下地催耳,11月15日前出耳结束。 生产工艺流程 备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管理→出耳管理→采收→晾晒→收获。 8.2.1 备料 根据黑木耳营养需求科学配比基质,推荐配方见附录A.1。 8.2.2 拌料 按配方称量配料,搅拌均匀,含水量控制在55%~60%,pH8~9。在装袋前8 h~12 h,对木屑加水预湿闷堆处理,加水量以浸透木屑为宜。 8.2.3 装袋 菌袋 常压灭菌可采用高密度低压聚乙烯塑料袋,高压灭菌可采用耐高温的聚乙烯塑料袋,质量应符合GB 4806.7的规定。规格以(16 cm~16.5 cm)×(35 cm~38 cm)×0.04 mm为宜。 装袋要求 菌包湿重1.25千克/袋~1.4千克/袋为宜,应在拌料后5 h内完成。 8.2.4 灭菌 常压灭菌100℃下保持10 h~12 h;高压灭菌120℃、0.12Mpa~0.15Mpa下保持2 h~3 h。 8.2.5 冷却 将灭菌菌棒冷却至25 ℃。 8.2.6 接种 按NY/T 528中4.7.7的规定执行。 8.2.7 发菌管理 菌丝培养 接种后的菌棒移入发菌室培养,采用层架立式发菌,接种第5 d后开始通风,并逐渐增加通风时间和次数,同时检查杂菌,发现污染菌棒及时移除。第一周发菌室温度28 ℃~30 ℃为宜,第二周温度22 ℃~25 ℃为宜,第三周温度20 ℃~22 ℃为宜,第四周温度22 ℃~23 ℃为宜,四周后温度18 ℃~22 ℃为宜。 后熟培养 菌丝长满袋后,温度13 ℃~18 ℃为宜,继续培养2周。 8.2.8 出耳管理 刺孔复壮 经过后熟培养的菌棒,用刺孔机刺孔,孔径0.45 cm~0.6 cm、孔深0.5 cm~0.7 cm,刺孔数量220个~240个为宜。刺孔后继续培养1周,并加大通风换气,温度15℃~25℃为宜,孔眼出现明显白色菌丝晕圈即可。 催芽 复壮后的菌棒转至耳床集中催芽,间隔1cm摆放,用地膜覆盖,再加盖草帘或遮阳网。2周~3周后,耳芽出齐,原基全部形成并长出袋外即可排场出耳。 排场 菌棒直立摆放在耳床上,间隔10 cm~15 cm,放置密度25棒/平方米~30棒/平方米。 幼耳期管理 日间温度在30 ℃以下,湿度以30%~40%为宜,夜间温度在15 ℃以上,湿度以85%~90%为宜。 成耳期管理 日间温度在30 ℃以下,湿度以30%~40%为宜;夜间温度在15 ℃以上,湿度以90%以上为宜。 8.2.9 病虫害防治 按照NY/T 2375-2013中4.6的规定进行防控。 8.2.10 采收 采收标准 从菌棒排场到黑木耳成熟,需要20 d~30 d,即耳根收缩,耳片由黑变褐,耳片舒展并略下垂,耳片卷边未平展时即可采收。采收前24 h禁止喷水。 采收时间 宜在晴天晨露未干、耳片处于潮软状态时进行。 采收方法 采摘时,拿稳菌棒,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耳片向斜下方45°迅速摘下,摘净不留茬,采大留小,采密留疏。 8.2.11 晾晒 晾晒方法 遮阳晾晒,黑木耳单片摆开,耳片朝上,耳根朝下,不重叠,不积压,不翻动,使其自然收缩;待耳片表面发干,触摸略微扎手时,进行摊晒,摊晒厚度以5 cm以下为宜,此时增加翻动次数,避免粘连,促进耳片成形。 8.2.12 收获 黑木耳含水量≤13%,及时收获。 9 包装、运输和贮存 包装 包装材料应符合GB 4806.7的规定;包装标识应符合NY/T 1655的规定。 贮存和运输 贮存场所应干燥、清洁,常温贮存,避免阳光直射。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做好防晒、防潮、防雨、防杂菌污染。

Xinjiang black fungus p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ICS
65.020.99
CCS
A014
发布
2023-09-25
实施
2023-09-27

5 技术要求 接种须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定期检查 菌种培养期间要定期检查培养菌种的培养箱温度和湿度;检查培养器皿的棉塞、盖子和培养基有无生霉现象,如发现异常则立即取出该管重新纯化,经培养后补上空缺;在低倍解剖镜下抽样检查有无螨虫等害虫,发现时须及时消除。 6 方法与步骤 菌种通常被分为3级。1级种也叫母种或试管种。可用组织分离法或孢子分离法获得母种。2级种也叫原种,是利用母种的菌丝体接入木屑培养基中所产生的菌种。3级种也叫栽培种,是利用原种再扩繁一次所产生的菌种,它直接用于生产,因此也叫生产种。 经过母种—原种—栽培种的不断扩大繁殖后,菌丝体的数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壮,利用这样的菌丝体投入生产就可以生长出优良的子实体。 母种生产  6.1.1 母种培养基制备 采用PDA加富培养基制作母种培养基,配方:土豆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KH2PO41.5~2g、MgSO40.5~1g、10g蛋白胨、水1000mL。 配制方法:将200g马铃薯去皮,去芽眼,切成小条放入铝锅中,加入1000mL水,同时放入20g棉籽壳,煮沸20-30分钟左右至马铃薯酥而不烂时,用6-8层纱布过滤,取滤汁于锅中,加入葡萄糖20g、KH2PO41.5~2g、MgSO40.5~1g、10g蛋白胨、补水至1000mL,加入琼脂熔化,趁热分装于试管中,试管使用直径2厘米,长度20厘米的最优。 配制好的培养基用漏斗分装至试管,试管口、壁不粘培养基,塞橡胶塞或棉塞。每7支捆成一捆,管口用牛皮纸包好,直立于灭菌锅内,121℃、0.11~0.15MPa下灭菌30min,待培养基冷却至60~70℃,将其摆成斜面,斜面长度最好占管长的2/3左右比较合适,冷却备用。 6.1.2 菌种分离与转管培养 菌种分离方法有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菌丝体分离法。 孢子分离法是选用当年生无杂菌污染的鲜耳片,以黑、厚、大为佳,经无菌水冲洗几次,用丝线将耳片腹面向下吊挂,另一端吊挂在装有培养基的三角瓶口部,加棉塞封口,在25~28℃温箱中接收孢子并培养成菌丝体。 组织分离法是选用优质耳片,表面用75%酒精棉球擦拭2~3遍,用酒精棉包住耳片约2分钟,剪取远离耳基没有筋的 部位约0.2平方厘米。在无菌条件下,接入试管斜面培养基上,经25~28℃左右的温度培养长出菌丝体。 菌丝体分离法是从黑木耳的段木中分离菌丝体获得菌种的方法。切取火柴头大小的木块,经过消毒,在无菌条件下接入试管斜面,经25~28℃的培养就能长出菌丝体。 分离成功的试管母种,还可以在试管斜面培养基上扩大繁殖1~3次,这个过程称为转管或扩管,也叫传代培养。一般1支母种可转30~40支母种,从而满足生产上的需要。 转管培养:当培养基温度降至30℃以下时,于无菌室内接种,将菌种用接种钩接入空白斜面培养基,动作迅速、准确。切取菌种时选远离原老菌种的部位,一般培养基两端的活力最强,菌种块大小为1~2mm,块越小菌龄越一致。 在菌种分离与转管培养时,要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操作,防止杂菌污染。分离或转管几天后在试管斜面上就会长出白色的绒毛状黑木耳菌丝。经过10天左右的培养,菌丝可长满斜面,这就是母种。 6.1.3 母种培养 母种培养条件为在恒温培养箱内(26±1)℃避光培养,10天左右菌丝即可长好,期间需要定时观察,挑出污染或死亡的母种。菌丝生长健壮、洁白、均匀一致、无杂菌污染的,为优良菌种。 原种制备 6.2.1 原种培养基制备 (1) 培养基配方。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78%,麦麸20%,蔗糖1%,石膏1%。 (2) 配制方法。将棉籽壳、麦麸、石膏混合均匀,再加水拌料,使培养料的含水量达到60%左右。测定方法是用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稍有水印而不成滴。 (3) 培养基装瓶与装袋。原种生产使用接种瓶。培养基配好后,即可装入三角瓶中,装至瓶肩,料面压平。培养料在瓶中要求上紧下松,中间使用木锥扎1个孔。瓶口内外要擦净,用棉塞/橡胶塞封口。 (4) 培养基灭菌。原种装瓶再装入铁筐或塑料筐内准备灭菌。灭菌方法采用高压蒸汽灭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时,锅内在0.15兆帕压力下(锅内温度127℃)灭菌1.5小时。 6.2.2 原种接种 原种是由母种扩接到原种培养基上而得到的菌种。 经过灭菌后的接种瓶或袋,待料温降到30℃以下后,搬入超净工作台或接种室进行接种。接种前,将接种器具、物品搬入接种场所。这些器具和物品主要有接种匙、镊子、酒精灯、酒精棉球、菌种、待接种的料袋。物品放好后,再用紫外线或气雾消毒剂进行熏蒸消毒,40分钟后方可使用。 接种时,先点燃酒精灯,将接种用具、菌种表面、接种人员双手用75%酒精擦抹,再将接种针或镊子、菌种棉塞在火焰上灼烧消毒,然后在火焰上将管(瓶)口棉塞/橡胶塞轻轻拔出,斜对火焰,就可进行正式接种。接原种时将每支母种斜面用接种针横划成4-5段,每瓶原种培养基接入一段;接栽培种时,每个培养基瓶内用镊子挟入一小块原种,即每瓶原种一般可接栽培30-40瓶或40-50瓶。 6.2.3 原种培养 培养场所在使用前也要用气雾消毒剂进行熏蒸消毒。 (1)培养温度:一般放置在22℃-25℃的温度下培养,25-60天就可长满瓶。 (2)培养湿度: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之间,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以利菌丝的生长。如室内空气湿度过大,应在地面上撒些石灰粉,降低湿度,防止病虫杂菌孳生。 (3)菌种瓶直立放置:因接入的菌种块还未生长固定,如卧倒叠放,菌种块易落到瓶侧,影响菌种萌发。如生产菌种数量多,应待菌丝萌发并封口后,便可卧倒叠放,以充分利用空间。 (4)检查去杂:从菌种萌发定植封口开始就要经常检查有无杂菌污染,发现有杂菌的要及时检出,一般检查工作继续到菌丝体覆盖整个培养基表面为止。 (5)保持清洁卫生:培养室内外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同时培育期间每隔7-10天,在室内外及瓶口棉塞上喷1%的敌敌畏或其他杀虫药液一次,防止害虫发生。菌种长好后放在低温、干燥、清洁处避光保藏,准备使用。 栽培种制备 栽培种是由原种扩接到栽培种培养基上而得到的菌种。 6.3.1 栽培种培养基制备 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及制作方法与原种相同,但栽培种一般用塑料袋生产,高压蒸汽灭菌适合使用聚丙烯袋。袋的大小以36厘米×16.2厘米×0.005厘米较为适合。装袋时要保证松紧适当,装袋后使用窝口机进行窝口,插入接种棒。装袋时料袋要轻拿轻放,防止沙粒或杂物将袋刺破引起污染。栽培种培养基装袋后,装入塑料盘中,进入大型高压灭菌锅锅内在0.14兆帕压力下,锅内温度121℃,灭菌3.5小时。 6.3.2 栽培种接种 栽培种接种方发与原种接种方法一致。 6.3.3 栽培种培养 栽培种培养与原种一致,但是栽培种不宜再做菌种扩大繁殖。 无菌接种操作程序 无菌操作一般在超净工作台、接种室中进行,工作量较小时使用超净工作台,而如制作栽培种等工作量较大时需在接种室中进行。操作步骤如下: 6.4.1 超净工作台的使用规程 首先将超净工作台、接种室收拾干净,放入培养基、菌种、接种用具。超净工作台使用紫外光灭菌30分钟,菌种需要用报纸遮盖,防止紫外光杀死菌种。接种室用气雾消毒粉进行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量1包(5克),置于容器中点燃,保持40分钟以上。用75%酒精棉擦抹双手。点燃酒精灯,接种工具灼烧灭菌后开始接种。接种时一定要保持无菌操作,培养基接种后移到培养室进行培养。 6.4.2 接种室的使用规程 ①在每次使用前1小时,将所需物品移入接种室,按一定位置摆好,并检查是否齐全。用5%石炭酸溶液在接种室和缓冲室喷雾后,开启紫外线灯照射40分钟; ②关闭紫外灯20分钟后进入缓冲室,穿上无菌工作服、鞋、戴好口罩、工作帽,然后用2%煤酚皂液将手浸洗2分钟; ③进入接种室,并用5%石炭酸溶液重点在工作台的上方和附近的地面上喷雾。 ④接种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手,然后按常规在火焰上进行各项操作。操作时动作要轻捷,尽量减少空气波动,两人操作时要配合默契。用完的火柴杆、废纸不要扔在地上,应放在专用的容器里; ⑤工作结束,及时取出接种材料,然后清理台面,将废物拿出室外,再用5%石炭酸全面喷洒,或打开紫外线灯照射半小时; ⑥接种时如遇棉塞着火,用手紧握即可熄灭,或用湿布扑灭,切勿用嘴吹灭,以免扩大火焰。如遇培养物或有菌容器打碎散落,应及时用抹布沾5%的石炭酸溶液,收拾擦拭,再用酒精棉球擦手后才可继续操作。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black fungus solid strains

ICS
65.020.99
CCS
A014
发布
2023-09-25
实施
2023-09-27

4 要求 生产场地 4.1.1 基本要求 环境应干净整洁、空气优良、通风良好、水源充足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排水畅通、电源充足、交通便利。 4.1.2 环境卫生要求 应符合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的规定。 生产设施设备 4.2.1 厂房设置和布局 应符合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的规定。 4.2.2 发酵间 应按照GB50073洁净厂房设计规范执行,地面应能防水、防腐蚀、防渗漏、防滑,易清洗,排水坡度1%-1.5%,排水沟必须是圆弧式不锈钢的明沟;墙角为圆角,墙壁和天花板应能防潮、防霉、防水、易清洗。 4.2.3 接种间 应按照GB50073洁净厂房设计规范执行,液体菌种接种间设置缓冲间;入口处设置洗手、车间设封闭式废物桶,安装排气管道或者排风设备,门窗应设置防蚊蝇纱网。 4.2.4 主要仪器设备 应配备水处理设备、液体菌种培养器、空气压缩机、空气过滤器、液体菌种接种器、高压蒸汽灭菌锅、蒸汽锅炉、净化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恒温摇床、冰箱、显微镜、磁力搅拌机、磅秤、天平、 酸度计等。在经常停电的地方应自备电源(发电机)。 4.2.5 主要生产用具 应配备玻璃三角瓶、接种机、试管、量杯量筒、玻璃漏斗、培养皿、定量定性滤纸、精密pH试纸等生物实验室常规用品。 培养基质 原材料应符合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的规定。 生产品种 4.4.1 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黑木耳品种,使用经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的品种,并且从具有相应技术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且种性清楚。 4.4.2 菌种生产过程应符合NY/T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 5 液体菌种生产工艺  5.1  工艺流程 5.2.1 容器 使用18mm*180mm或20mm*200mm玻璃试管,试管应保持清洁、干燥。 5.2.2 培养基配方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简称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PH值自然。 综合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C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0.5g,琼脂20g,水1000mL,PH值自然。 5.2.3 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在121℃,0.11MPa的压力下,维持30min。 5.2.4 接种 在超净工作台上严格按无菌操作接种。接种完成后,在试管上注明菌种名称、接种时间。 5.2.5 培养 根据黑木耳菌种的生长要求,给予24℃-25℃的培养温度,保持空气相对湿度65%-75%,避光培养。 5.2.6 留样 菌种应留样备查,留样的数量应以每个批次母种3支。于4℃-6℃下贮存,贮存至该批菌种出第一潮耳。 制备摇瓶液体菌种 5.3.1 容器 采用1000ml的常规三角瓶,三角瓶应保持清洁、干燥。 5.3.2 培养基配方     葡萄糖3%,豆饼粉2%,玉米粉1%,酵母粉,磷酸二氢钾0.1%,碳酸钙0.2%,硫酸镁0.05%,PH值自然。 可溶性淀粉3%-6%,蔗糖1%,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酵母膏0.1%,PH值自然。 5.3.3 摇瓶培养基制作 按照摇瓶培养基配方称取原料,先称取豆饼粉和玉米粉,混合后用四层纱布包好扎紧,开水煮沸20min,捞出,用四层纱布过滤定容,加入其余的原料至溶解。 5.3.4 装液量 将制备好的培养基液装入三角瓶中,每瓶装量为400ml,用硅胶塞封口。 5.3.5 灭菌 同5.2.3高压蒸汽灭菌法。 5.3.6 接种 将灭菌后的培养基瓶冷却至30℃以下,在超净工作台内接摇瓶种,超净工作台常规消毒后,每瓶在液面接入0.5cm2斜面母种3块~5块,菌种块尽量少带培养基,使菌丝面朝上,菌种块必须漂浮在液面上,接种结束后塞好硅胶塞。 5.3.7 培养 将接种后的三角瓶放入25℃恒温箱中静止培养2天-3天,待接种块在培养液面生长到1cm时,将该三角瓶放在140转/分钟的回旋式摇床上震荡培养,在培养温度25℃、空气相对湿度65%~75%、避光条件下培养7天后制得摇瓶液体菌种。 制备液体菌种专用母种 5.4.1 容器 采用500ml的常规三角瓶,三角瓶应保持清洁、干燥。 5.4.2 专用母种配方 杂木屑77%,麸皮20%,红糖2%,石膏1%,料:水=1:1.3,PH值自然。 注:杂木屑、麸皮用20目筛子过筛,用过筛后的细碎木屑和麸皮。 5.4.3 专用母种培养基制作 按照专用母种培养基配方称取原料,将各组分干拌均匀后再加水反复翻拌,直至翻拌均匀。 5.4.4 装料量 将制备好的专用母种培养基装入500ml的三角瓶内,料面要压平、压实,每瓶装料量450ml,擦净瓶口,塞上硅胶塞封口。 5.4.5 灭菌 将装料的三角瓶放入高压锅内进行灭菌,在温度达到121℃、压力0.15MPa时开始计时,维持90min。待瓶内温度降至30℃以下是备用。 5.4.6 接种 在超净工作台内,用灭好菌的吸管将摇瓶液体菌种接入到灭过菌的专用母种培养基上,接种量10ml/瓶。接种完成后,在试管上注明品种名称、接种时间。 5.4.7 培养 同5.2.5黑木耳菌种培养法。菌丝长满即可备用。 5.4.8 贮藏 长满菌丝的专用母种当时不用,可放在4℃-6℃冰箱内储藏三个月,便于随时取用。 发酵罐检查与清洗  5.5.1 检查 检查罐上全部阀门、安全阀、压力表、密封垫、管线,要求完好,工作正常。 5.5.2 清洗 对罐体内外和全部阀门用流水进行冲洗,达到无死角、内壁无任何培养料残余物的清洁程度。  5.5.3 空消 培养罐初次使用、出现染菌、长期放置、更换品种时,都要求空消灭菌。有内置电加热棒的培养器加水至容积的80%加热至121℃,灭菌40min。用外源蒸汽灭菌的培养器,蒸汽压力达到0.11MPa~0.12MPa、温度121℃~124℃、灭菌40min。 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 土豆10%;红糖1.5%;葡萄糖1%;麸皮4%;蛋白胨0.2%;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VB1:10mg/L;泡敌0.03%。 液体菌种培养基制作 按照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称取原料,先称取麸皮,开水煮沸20min,用四层纱布过滤出麸皮,再放入土豆煮至“酥而不烂”,四层纱布过滤,加入其余的原料至溶解。 投料与定容 打开培养器的上料盖,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加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倒入培养器中,加水定容,培养基投料量为罐体总容积的70%-80%,然后拧紧上料盖。 培养器实消 开启蒸汽阀门对培养器夹层及内层加热,当压力达到0.05MPa时打开培养器的放气阀排放冷气,当放出的蒸汽变直时关闭放气阀。当培养器内蒸汽压力达到0.11MPa-0.12MPa,培养温度达到123℃时开始计时,维持40min后关闭蒸汽进气阀门,打开培养器排气阀门,使得培养器压力缓慢下降(培养器压力不能掉零),此时培养器灭菌结束。 注:计时开始时,中间和灭菌结束时需要对培养器进行排料操作。微开接种阀门,有少量气、料排出即可。每次排料时间3-5min,三次共排料3-5L。 冷却降温 培养基冷却是将灭菌结束后的培养基由123℃降至25℃的过程。打开冷水开关,利用循环冷却水进行冷却降温。在培养料灭菌最后一次排料后,微开培养器进气阀门,启动空压机,操作缓慢进行,使得之前通过过滤器的无菌空气通入培养器内。控制培养器排气阀门使培养器压力控制在0.04MPa 给培养器内加压,使培养器内维持负压,尽快使培养液降温至30℃以下。 专用种的并瓶 用1000ml的三角瓶盛装750ml的水,在121℃-126℃的高压条件下灭菌40min,待水温降至30℃以下时,在超净工作台内将专用母种在无菌条件下捣碎并倒入到无菌水瓶中,制成菌悬液。   接种 用带有手柄的内经略大于接种口的铁丝缠绕纱布,蘸上95%的酒精,套在接种口上点燃。关闭培养罐进气阀门,打开培养器排气阀,当培养器压力降至0.01MPa以下时,打开菌悬液瓶塞,在火焰上灼烧瓶口30-40秒,打开接种口盖,将菌悬液迅速倒入罐中,迅速盖好接种口盖,拧紧。取下火圈,用湿抹布扑灭。打开进气阀门向罐内通入新鲜空气。 液体菌种培养 接种结束后,微开排气阀门,是关押升至0.02MPa-0.04MPa,并检查培养温度和空气流量培养温度设定在25℃,通气量6L/min,通气压力0.06MPa。大多数黑木耳品种培养时间为72h-96h。接种24h以后,每隔12h可从接种口取样1次,观察菌种萌发和生长情况。 留样与检测 5.14.1 留样 摇瓶液体菌种样品;培养器灭菌后的空白培养基样品;培养过程中定期从培养器中取出的样品用作镜检和其它理化指标测定。上述样品放4℃冰箱内保存一周以上。 5.14.2 无菌检测 对上述留存样品应在无菌检测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在28℃恒温培养2d-5d,每天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弱化线上没有细菌、霉菌、酵母菌菌落生长,则表明该样品无杂菌。对留样样品应在取样后及时镜检,确定菌丝生长发育状态和有无杂菌污染。 液体菌种放罐指标 5.15.1 经镜检和其它理化指标等方法检验质量合格即可放光接种。培养温度调节24℃-26℃。 5.15.2 感官指标见表1 项目 指标 菌液色泽 球状菌丝体呈白色,滤液呈棕色 菌液形态 菌液稍粘稠,有大量片状或球状菌丝体悬浮、分布均匀、不迅速分层,菌液不混浊。 菌液气味 有食用菌液体培养液特有的香气,无异味,乳酸、臭味等。培养器排气口气味正常,无明显改变。 表1  感官指标 5.15.3 理化指标见表2 表2  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PH值 在该品种正常范围内 菌丝湿重(g/100ml) >8 显微镜下菌丝形态和杂菌鉴别 可见食用菌菌种液体培养基中特有的菌丝形态,球状和丛壮菌丝大量分布,菌丝粗壮,菌丝内原生质分布均匀、染色剂着色深;无霉菌菌丝、酵母和细菌菌体。 留存样品无菌检查 有食用菌菌丝生长,划痕处无霉菌、酵母菌、西菌菌落生长。 贮存 5.16.1 摇瓶液体菌种保存方法 摇瓶液体菌种用牛皮纸包好,放4℃的温度下可保存5d-7d。 5.16.2 培养罐液体菌种保存方法 15℃-20℃室温可保存1d-2d。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Xinjiang black fungus liquid strains

ICS
65.020.99
CCS
A014
发布
2023-09-25
实施
2023-09-27

4 产地环境 选择地势高燥平坦,土壤pH值为6.5~7.8,耕作层厚度30 cm以上、疏松、肥沃、排灌顺畅的田地,水、电、交通运输方便。羊肚菌生产环境应符合NY/T 391的要求,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5 栽培季节 根据羊肚菌生长发育的特性,一般9月中旬-9月中旬制种,10月上旬整理土地。温室内环境温度低于20 ℃ 即可播种。栽培设施为日光温室。日光温室栽培一般10月中下旬播种、覆土,1月中下旬~3月出菇。 6 栽培技术 生产工艺流程  羊肚菌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生产原料 主料有麦粒、木屑、稻壳等;辅料有腐殖土、石膏粉、过磷酸钙、生石灰等。主辅原料应符合NY 5099 的要求。 菌种选择  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羊肚菌品种,从具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或自行选育符合当地生产条件的菌种,并清楚地追溯菌种来源。按NY/T 528的规定执行。羊肚菌菌种的菌丝应粗壮浓密,无老化、退化现象,无杂菌污染,有淡黄色至黄褐色的菌核。  土地整理  6.4.1 整地  在土地表面均匀撒生石灰粉,每666.7 m2播撒生石灰50 kg,然后浇水至表层土下25 cm~35 cm湿润。并用旋耕机将土壤翻耕2次,平整,清除草根、石块。土粒最大直径不超过1 cm。  6.4.2 起垄分畦  在平整的地表撒白石灰线,畦面宽100 cm~120 cm,高20 cm~30 cm,畦上开4条“V”字形播种沟,沟间距20 cm,沟深7 cm~10 cm,沟宽4 cm~8 cm。畦间留宽40 cm排水沟,沟深30 cm。 菌种制作 6.5.1 栽培基质推荐配方 表1栽培基质推荐配方 配方 成分 1 麦粒40%、棉籽壳30%、稻壳20%、木屑2%、腐殖土6%、石膏1%、石灰1.8%、硫酸镁0.1%、磷酸二氢钾0.1% 2 麦粒20%、玉米颗粒15%、麸皮5%、棉籽壳30%、稻壳20%、木屑2%、腐殖土6%、石膏1%、石灰1.8%、硫酸镁0.1%、磷酸二氢钾0.1% 注:配方中的玉米颗粒的粒径与麦粒大小相似,麦粒用60-70℃的1%石灰水浸泡24 h后使用。 6.5.2 拌料 按配方称量配料,搅拌均匀,以含水量50%~60%,pH6.5~7.5为宜。 6.5.3 装袋  栽培袋的选择 栽培袋选用耐高温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质量应符合GB 4806.7的规定。规格以14 cm×28 cm×0.4 mm为宜。 装袋要求 料袋湿重0.5千克/袋为宜,用菌种盖封口。装袋应在拌料后5 h内完成。 6.5.4 灭菌  采用蒸汽灭菌柜充气式灭菌。料袋常压灭菌100 ℃下保持10 h~12 h;高压灭菌120 ℃、0.12Mpa~0.15Mpa下保持2 h~3 h。  6.5.5 冷却  灭菌后料袋移入冷却室,洁净冷却至25 ℃~30 ℃。 6.5.6 接种 将冷却后的料袋通过无菌通道移入接种室。无菌操作,将原种瓶打开,去掉菌皮,用接种钩将原种钩散后接入栽培袋中约10-15g原种,用菌种盖封口,形成栽培种,进入培养室培养。 营养袋配制  6.6.1 营养料配方 表2营养料推荐配方 配方 成分 1 麦粒50 %,棉籽壳30%、腐植土4 %、稻壳14%,石灰1.8 %、硫酸镁0.1%、磷酸二氢钾0.1%, 2 麦粒30 %,玉米粒20%、棉籽壳30%、腐植土4 %、稻壳14%,石灰1.8 %、硫酸镁0.1%、磷酸二氢钾0.1% 注:配方中的玉米颗粒的粒径与麦粒大小相似,麦粒用60-70℃的1%石灰水浸泡24 h后沥干水分使用。营养料含水量50 %~60 %, pH值6.5~7.5. 6.6.2 装袋  营养袋用14 cm×28 cm×0.4 mm或15 cm×30 cm×0.4 mm的聚丙(乙)烯袋,装入营养料后用扎口机或绳子扎口。  6.6.3 灭菌  装袋后及时装锅灭菌。常压灭菌4 h内达到100 ℃保持8 h~10 h或高压灭菌0.15 MPa,保持2 h。  6.6.4 冷却  灭菌后的营养袋搬运出锅,洁净冷却。冷却场所应事先消毒、灭虫、沉落空气中的尘埃,冷却过程中应防尘、防雨、防鼠。  6.6.5 开口 用75%酒精擦拭刀片后,在营养袋中间划3条口,每条长度3-4cm,间隔0.8cm。 播种管理  6.7.1 消毒  用75 %乙醇对菌种瓶(常规菌种瓶)表面、掏种工具、塑料盆、接种人员的双手、乳胶手套等进行消毒处理。  6.7.2 播种  当环境最高温度稳定在5℃~20 ℃以下时,即可播种。播种可采用开沟条播或撒播方式,每666.7 m2 播种量150 kg~200 kg。在畦床上均匀撒播或开沟条播,沟深5cm~7 cm,间隔20 cm~25 cm。播种时先将菌种脱袋,然后将菌种掰成1.5 cm~2.0 cm大小,喷洒0.5 %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混匀,使菌种湿润,再均匀撒至畦面或沟中。  6.7.3 播后管理  覆土  播种后,将预留排水沟的土壤覆盖入播种沟,覆土厚3 cm~5 cm。  覆膜  覆土完成后,播种沟处上插温湿度计。用黑色地膜或白色地膜覆盖菌床,以保温保湿,防止强光直射,利于羊肚菌菌丝定植和发菌;将覆盖好的地膜进行打孔,孔径2 cm~3cm,孔距15 cm,以增加土层透气性。 发菌管理  6.8.1 温度管理  控制棚内温度不得低于羊肚菌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5 ℃~15 ℃,控制播种沟料内温度最高不得超过20 ℃。  6.8.2 湿度管理  覆膜后,土壤湿度可有效保持,通过微喷系统补水,保持棚内土壤含水量30%-40%即可。 6.8.3 摆放营养袋  摆放时间  播种7 d~15 d当畦面出现大量的灰白色菌丝时,摆放营养袋。  摆放方法  选择营养袋一平面,用1 cm×1 cm钉板扎孔或开8 cm~10 cm的口子,有孔或口的一面朝下,顺播种沟位置摆放,行间距50 cm,袋纵间距40 cm~60 cm,放置时应压平尽量与地面接触。每666.7 m2摆放1500~2000袋。  6.8.4 通风管理  每天通风换气,保持棚内空气新鲜。气温高于18 ℃时,采取早、晚通风;气温低于15 ℃时,中午通风。  6.8.5 光照管理  棚内以弱散射光为主,光照强度500 Lx~1000 Lx,避免强光直射。 出菇管理  6.9.1 催菇管理  催菇时机  当气温稳定在15 ℃,地温稳定5 ℃以上,空气湿度85 %~95 %,散射光照射,昼夜温差大于10 ℃ 等合适条件时,进行催菇管理。  催菇方法  6.9.1.2.1 营养刺激  在出菇前15 d~20 d移除外源营养袋。  6.9.1.2.2 水分刺激  采用微喷或喷灌进行补水,使地面完全湿透,可持续2~3遍,或24 h内沿沟漫灌,土壤含水量达到80 %~90 %,及时排走积水。 6.9.1.2.3 湿度控制  水分刺激后,通过微喷将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5 %~85 %。  6.9.1.2.4 温度控制  白天闭棚增温,确保地温达到出菇所需的临界温度8 ℃~12℃,至少保持4 d~5 d。夜间掀开通风口降温,拉大温差,刺激出菇。  6.9.1.2.5 光线刺激  采用地膜技术,前期菌丝处于黑暗环境,揭膜后暴露在一定强度的光照下,促菌丝分化形成原基。  6.9.2 出菇期管理  羊肚菌出菇过程中,控制棚内温度为10 ℃~16 ℃,不超过18 ℃为宜。适时浇水,保持土壤含水量40 %~50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 %~80 %。每天通风换气,保持棚内空气新鲜。 7 采收和采后处理  采收  7.1.1 采收时机  采收应晴天进行。当子实体菌帽褶皱充分展开时,应及时采收。  7.1.2 采收方法  采大留小,采收时用小刀齐土面割下,避免带下周围较小的子实体。采后清除子实体基部泥土,轻拿轻放置于保鲜筐内,避免挤压。及时清理料上和地面上的菇根、死菇等残留物,运离栽培场所。  采后处理  鲜菇在1 ℃~5 ℃冷库中贮藏。羊肚菌干品应装塑料袋内密封阴凉存放,塑料袋应符合GB 4806.7 的要求。羊肚菌商品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和易于传播霉菌、害虫的物品混合存放,产品应符合GB 7096的规定。  8 病虫害绿色防控 病害防控 羊肚菌菌种发菌期间发现有细菌、霉菌感染时,应及时将污染物清理出发菌室,并加大通风量。出菇畦面上发现有污染的营养袋,应及时清除。子实体发生细菌性病害时,应及时清除病菇,并喷洒0.1 % 漂白粉或3 mg/L~5 mg/L农用链霉素水溶液。发现霉菌性病害时,可用50 %咪鲜胺1000倍液喷雾。用药应符合NY/T 393的规定。 虫害防控  采用黄板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菇蚊、瘿蚊等害虫。按红糖:醋:白酒:水=3:4:1:92的比例放入瓷盘中,再滴入2~3滴敌百虫,置于出菇场所对跳虫等害虫进行诱杀。在蛞蝓等软体动物出没处撒施生石灰或夜间人工捕捉。出菇前可喷除虫菊酯进行防治害虫。

Xinjiang Morel Greenhouse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ICS
65.020.99
CCS
A014
发布
2023-09-25
实施
2023-09-27

Ping'ou large-fruited hazelnut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ICS
65.020.99
CCS
B66
发布
2023-09-15
实施
2023-10-15

本文件规定了园林废弃物绿色处理及生产种植基质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收集转运、绿色处理、生产种植基质、产品分型及其质量要求、项目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措施、项目数字化建设要求、项目自我评价与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garden waste green treatment and production planting substrate

ICS
65.020.99
CCS
N772
发布
2023-09-08
实施
2023-09-17

Tianjin Xiaozhan Rice Soil Conditions

ICS
65.020.99
CCS
B 10
发布
2023-09-06
实施
2023-10-10

本文件适用于石榴大数据平台的设计、建设,石榴产业相关大数据的采集、治理、信息发掘等

Pomegranate big data platform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ICS
65.020.99
CCS
B 07
发布
2023-09-06
实施
2023-10-06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