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才是学术研讨会的真正主角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1-07 11:30:03/ 个人分类:思维

  任何一个运转正常的学术团队,导师必然会组织团队的相关成员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一个资源共享和头脑风暴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研讨会还能群策群力帮助每一名汇报者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得更加优秀,导师也能籍此增进与研究生之间的师生情。

  要将学术研讨会办好,前提有两个:一是导师要有足够的学术水平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二是研究生要具备极强的学习自觉性和高度的参与热情。导师的角色定位只是“帮扶者”,在研讨过程中指出学生在为学态度、治学方法以及求学目的等方面的不足,引导研究生学以致用;研究生群体才是研讨会的主角,其职责包括:事先做好汇报的准备工作,并且在研讨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学术研讨不断提升创新地解决科学难题的自动自发意识。

  如果每个研究生在提交工作成果时不力求精益求精,而是认为反正成果提交后,在召开学术研讨会时一定会有同学或老师帮助我指出那些细小错误。那么,单纯指出错误所浪费的时间就不仅仅是浪费一个人的时间了,而是浪费学术团队所有人的时间。对待任何一个事情,如果一开始就是“差不多就可以”的心态,将会让团队所有成员的时间浪费变成极其惊人的数量。

  学术研讨会重在讨论,通过积极的争论,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接近事物的真相。如何才能实现积极的争论呢?能力和态度,二者缺一不可。

  一部分研究生囿于能力所限,对别人的汇报材料提不出有价值的意见,这是学生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多参与这种交流活动,自然就能有所提高。对此类学生,导师当多加指导,特别是要强制性要求他们在会前仔细阅读汇报材料,积极思考,借助学术规范主动去发现有可能存在的学术问题。

  能力不足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如果研究生是因为态度方面的原因不愿意投身积极的争论,那么导师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就较为棘手。学术研讨会的主动权掌握在研究生手上,所以研究生的群体责任感就至关重要。要营造良好的学术讨论范围,导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科研能力的增长是研究生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和必须实现的关键目标,要让研究生明白学术讨论是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争论必然就有可能衍生出矛盾,这种演变引发出的问题是:有多少学生能够不惧他人非议而开诚布公地指出别人汇报材料中的不足?又有多少学生能够虚心接受其它人给出的善意批评和合理化建议?

  一个人犯了错误,总是不喜欢别人来指正的。但是,如果总是没有人帮助他去改正错误,人的成长速度就会大大减慢。这是矛盾的对立。哪怕提意见者指出来的不是汇报人“真正的错”,至少也代表提意见者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也会有助于汇报者拓展视野,发散思维。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思想:一是部分研究生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没有做好,因此也就不具备资格去要求别人,甚至因此而逃避其在学术研讨论中应承担的责任;二是被指出错误的成员常常认为,你们这些说教者已经戴上有色眼镜来看我了,所以你们的指责不是出于公允之心,而在你们指责我的问题上,你们还没有我自认为的做得好,有什么资格来批评我?这两种思想的存在,往往导致学术研讨会流于形式,空话假话充斥其中。

  不能敞开心扉直言相告,这是学术研讨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有些研究生,既不愿意为学术研讨会做贡献,更不愿意接受其他同学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在此类学生看来,人生是属于自己的,我的地盘我做主,干卿何事?一旦有同学热心地好言提醒,不仅不领情,反而认为别人多管闲事。他会认为:“本来没有什么事情的,就是因为这个同学在研讨会上左说右说,结果不幸言中,果然害得我被导师狠狠批评了一顿。”不好好反省自己为什么会被别人抓住小辫子,而一味把责任归因于其他同学善意的提醒,甚至将这种善意的提醒等同于向导师打小报告、做告密者,这种心态怎么能够融入学术研讨会呢?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自己确实犯了错误,为什么连听听其他人批评改正意见的容忍度都没有?如果自己觉得没有错,为什么不想一想别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错了?反求诸己才是解决团队冲突的最佳途径。

  世间万事,绝对的对错是很难区分的,这是年轻人看待世界时常用的一种机械思维,认为世界非黑即白,忽视灰色地带的存在。一个人之所以采取在别人看来是不正当的行为,自然有他的考虑。从人的自利性出发,每个人的行为受其动机的影响,都是自认为很理性、合理的。既然如此,一旦争论双方彼此出现行为认定上的对错之分,那就需要求同存异,换位思考。如果与人发生了摩擦,通过交流以后仍然无法说服自己接受对方的行为,那就只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去适应他人,在以后的交往过程中降低自己对此人行为后果的期望值。这如同下围棋,你不能强制性地要求别人把棋子放在棋盘的什么位置,但是你可以根据别人落子的方位决定是否要应手,或是置之不理将棋子落手到自己认为正确的位置。学术研讨会需要这样的一种心态,即“每个参与者都必须尽到告知义务”,太过于关心别人如何看待你的忠告,多少有点庸人自扰的味道了。在学术研讨中,强制性要求每个参与者都坚持做“善良的恶人”是极不现实的,但是至少可以通过“善意的告知”对一个沉睡者起到“一次性闹铃”的作用。

  每一次学术研讨会结束后,必须整理出合乎规范的会议纪要。汇报者就同一个问题进行下一次工作提交之前,必须用心领会会议纪要中所罗列的修改意见并将其认真落实。很多学术研讨会,之所以效果不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忽视会议纪要的重要性。这会引发如下问题:每一次在研讨会上针对某一汇报材料提出的针对性问题,有多少学生会认真反思自己不会像汇报人那样犯同样的错误?在下一次属于自己的工作汇报时段,有多少学生事先将以前的会议纪要加以学习,将以前别人犯过的错误自行消灭在萌芽状态,以节约大家的公共讨论时间?如果不是这样,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有可能在团队内部存在吗?

  埃德加·富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术研讨会给研究生提供了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如果研究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一培养环节中的责任,那么奢谈“学习力”的提升,无异于空口说白话。


TAG: 研究生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