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外科学家Nature子刊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2014.5.20

  来自范德堡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在东亚人群中展开大规模的遗传研究鉴别出了与大肠癌风险相关的6个新基因位点。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18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华人科学家郑苇(Wei Zheng)教授,其现任范德堡大学Ingram癌症研究中心教授、分子流行病研究室主任,亦为美国NCI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等多个协会会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流行病与分子流行病学,是美国NIH“杰出学者”(Merit Award)获得者,是全美肿瘤流行病学界获得此荣誉的2名学者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威望。

  大肠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发病率尤其高。遗传学在散发性和家族性(遗传性)形式的大肠癌中起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只有6%的大肠癌病例可以通过罕见的遗传变异来进行解释,这些变异已知导致了大肠癌高风险(正如在家族性形式的大肠癌中所见到的)。

  以往关于大肠癌遗传基础的研究已经确定了一些变异,然而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在欧洲或高加索人群中完成。郑苇教授认为,基于种群之间存在着遗传结构的差异,在非欧洲种群中开展研究或许能够找到一些新的遗传风险因子。为此,郑苇及同事们于2009年在几个亚洲国家建立了“亚洲大肠癌协会”(Asia Colorectal Cancer Consortium)。该协会包括了中国、韩国和日本的群体。

  在这篇文章中,采用一种称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方法研究人员在东亚人群展开了相关研究。从来自14,963个大肠癌病例和31,945名对照的遗传数据中,研究人员确定了6个与大肠癌相关的新基因位点,它们分别位于10q22.3、10q25.2、11q12.2、12p13.31、17p13.3和19q13.2。

  其中的两个位点定位在已确定在大肠癌发生中起作用的两个基因TCF7L2和TGFB1位置上。其他4个位点或是位于ZMIZ1(参与转录调控)、 FEN1(参与维持基因组)、FADS1和FADS2(参与脂肪酸代谢)、CD9(参与癌细胞运动与转移),以及NXN(参与细胞生长和分化)基因中,或是靠近这些基因。

  研究人员还找到了一些暗示性的证据表明,还有另外3个接近全基因组显著水平的大肠癌风险相关位点定位在8q24.11、10q21.1和10q24.2。此外,他们重复鉴别出了22个以往报道的与大肠癌相关的位点。

  新研究提供了有关大肠癌遗传基础的一些新认识,揭示出了一些相关的新生物信号通路。对于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有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