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 实验室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清华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在1926年化学系成立之初就作为重点发展的“专门方向”之一。 1952年院系调整使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发展一度中断,但是分析化学教学一直得到保持和延续。1972年在国内较早建立了分析中心,1978年始恢复招收“物理化学与仪器分析”专业的

应用方向:色谱分析 微流控分析 电分析 光谱及波谱分析 材料与表面分析 药物分析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流控芯片课题组

90年代初起,课题组从事生命科学中的毛细管电泳研究,90年代后期转向微流控芯片研究,根据生物医学领域需求,以微流控芯片为主要平台,在细胞和分子层面,开展以不同单元技术灵活组合和规模集成为特征的疾病诊断和药物筛选。 课题组已具备了自行设计、制造多种不同材料的芯片和不同检测器的芯片工作站的能力,掌握了化

应用方向:生物芯片 微流控 毛细管电泳 生物医学

北京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成立于1986年,是为教学、科研提供分析测试服务的重要基地。本中心拥有离子阱液质联用仪、四极杆液质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凝胶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核磁共振谱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及红

应用方向:结构分析 标准溶液 药代动力学 生物力学 分子生物学 红外显微 生物分析 病毒检测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05组

大连化物所现设十大研究室,其中,基础研究类2个,重大项目类3个,应用研究类5个;微型仪器课题组(105组)是应用研究类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下属的一个课题组。 105组成立于1963年,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辽宁省科委的支持下,一直承担着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中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

应用方向:仪器研发 微型色谱 环境分析 石化分析 食品分析 药物分析 化工产品

华碧检测FALAB

华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我们的服务涵盖失效分析、可靠性检测、环境与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产品质量鉴定、认证等领域。为企业提供全供应链质量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竞争力,以专业的服务与客户共创美好未来。

测试服务:石棉检测 司法鉴定 有毒有害物质检测 失效分析 可靠性设计 振动试验 冲击 混合气体腐蚀

应用方向:可靠性试验 失效分析 理化检测试验 RoHS检测

FIB(聚焦离子束)技术应用实验室

纳瑞科技(北京)有限公司(Ion Beam)成立于2006年,是由在聚焦离子束(扫描离子显微镜)应用技术领域有多年经验的技术骨干创立而成。我们为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工业,光电子工业,纳米材料研究领域提供一流的分析技术服务。我们特别专注于离子束应用技术在 IC芯片修改以及失效分析领域的技术应用及拓展。

测试服务:IC芯片电路 截面分析 探针测试点 FIB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应用方向:FIB 聚焦离子束 集成电路 光电子材料 IC芯片 纳米材料

现代色谱分离分析实验室

课题组带头人简介       张祥民,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86.7中国科学院大

应用方向:色谱 蛋白质组 proteome 激光诱导荧光 生物质谱 毛细管电泳 中药 仪器研发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高效分离与表征(1810组)

    1810 组隶属于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自创立于1999 年以来,课题组得到了迅速发展。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和助理实验师各1人,客座教授 5 人,博士后及研究生近20 人。多次承

应用方向:分离 表征 蛋白质组 proteome 样品预处理 多维液相 多维毛细管电泳

清华大学研发实验服务中心

清华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以“实验服务、专业检测服务、研发服务和技术转移”为核心业务,利用清华大学优势技术资源、实验资源和人才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 基地优化组合可开放实验资源,组建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能源环保、装备制造、工业设计、现代农业”

测试服务:LC-MS TEM SEM BET NMR 基因测序 TOC GC-MS

应用方向:能源环保 生物医药 现代农业 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 新材料

浙江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浙江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建立于1981年,是浙江大学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中首批建成的分析测试中心之一,1998年浙江大学4校合并后组建了新的分析测试中心。中心原拥有各类大型分析仪器和试验装置80余台套,2000年以来,随着学校“985”和“

测试服务:无机物成分与结构分析 有机物成分与结构分析 微区分析 物相分析 环境

应用方向:无机物组成及结构分析 有机物组成及结构分析 微区分析 物相分析 生物分子检测 力学性能 地基基础特性测量 环境监测

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第四军医大学全军消化病研究所、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西安细胞工程中心和第四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验室于2005年4月通过科技部建设计划论证进入立项建设期,2006年初实验室在建设期内通过当年的全国医学重点实验室评

应用方向: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网络调控 肿瘤分子预警系统和早期诊断技术的建立及推广 肿瘤生物治疗新策略新疗法的探索及其应用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建立于1952年。近二十多年来,在老一辈科学家高鸿院士和学科带头人陈洪渊院士的领导下,经过艰辛的努力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1年为我国首批建立博士点,1987年又首批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和2007年分别再次

应用方向:生物电分析化学 功能材料 生物分析 临床分子诊断 分子识别 药物与环境毒理分析

陕西省生命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之一,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现设有18个院(系),62个本科专业;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并重,文、理

应用方向:生物电分析化学 光学生物传感器 化学与生物发光分析 色谱及药物分析

湖南大学 生物纳米与分子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生物纳米与分子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生物纳米与分子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经湖南省科技厅批准由湖南省生物纳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改建成立。湖南省生物纳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技术依托,并联合省内相关优势学科进行建设,中心自2003年2月批复组建以来,引进

应用方向:生物 生物分析 纳米 纳米化学 纳米技术 纳米生化分析

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隶属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主要承担基因工程制药、生物芯片、医学诊断、基因诊断与治疗、生化药物等领域的科研、开发、研究生培养等工作。目前,中心拥有国家卫生部生物技术药物重点实验室、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为省医药生物技术科研中试基地,是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应用方向:基因工程 基因分析 病毒分子生物学 病毒疫苗 生物制药 生化药理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为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实验室,是由我国著名电子学家韦钰院士于1985年创立,1992年由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授名为“吴健雄实验室”,同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开放实验室,1999年升格为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

应用方向: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生物信息学 生物传感器 生物芯片 纳米器件 分子器件 单分子检测 单细胞检测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是1990年9月15日经中国科学院批准,1991年3月正式向国内外开放的院级重点实验室。前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分别为林兰英院士、蒋民华院士、王占国院士;实验室第一、二届主任为王占国院士,第三届主任为陈诺夫研究员,现任实验室主任

应用方向:光电材料 半导体硅材料 半导体材料 固体材料 新材料

华南师范大学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

华南师范大学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 华南师范大学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简称“材料所”)是专门从事光电子材料的MOCVD生长、性能分析、器件制备及应用的研究机构,是以刘颂豪院士、范广涵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在原来MOCVD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2年8月成立的。现任所长为梅霆教授。

应用方向:光电 光电材料 光电子材料

福建省医疗器械和医药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医疗器械和医药技术重点实验室是福州大学国家211工程和福建省重点学科的建设项目之一。实验室整合了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物理与信息学院等四大学院中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药物技术的专家学者3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2名,副高职称12名,中级职称6名,博士研

应用方向:医疗器械 医药技术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以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特异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作物遗传育种和蔬菜学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建立的。实验室于2001年9月通过专家论证,同年10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2003年8月通过科技

应用方向:作物遗传与基因表达 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 作物育种新方法和新品种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