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免疫学技术> 抗体抗原实验>感染性疾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感染性疾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 感染 疾病 流行过程来源: 互联网

感染性疾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感染性疾病的流行过程是指感染性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3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流行过程本身又受外界环境中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己在其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或)动物。     (一)患者     急性期患者及其症状(咳嗽、吐、泻)而促进病原体的播散;慢性期患者可长期污染环境;轻型患者数量多而不容易被发现,在不同感染性疾病中其流行病学意义各异。     (二)隐性感染者     在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中,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     (三)病原携带者     慢性病原携带者不显出症状而长期排出病原体,在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中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四)受感染的动物     某些动物间的感染性疾病,如狂犬病、鼠疫等,也可传给人类,引起严重疾病。这些疾病又称为人兽共患病,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都属于这一类。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由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组成,从最简单的一个传播因素到包括许多因素的复杂传播途径都可出现传播。     (一)空气、飞沫、尘埃     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感染性疾病,如麻疹、白喉等。     (二)水、食物、苍蝇     主要见于以消化道为进入门户的感染性疾病,如伤寒、痢疾等。     (三)手、用具、玩具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既可传播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如痢疾,也可传播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白喉)。     (四)吸血节肢动物     又称虫媒传播,见于以吸血节肢动物(蚊子、跳蚤、白蛉、恙虫等)为中间宿主的感染性疾病,如疟疾、斑疹伤寒等。     (五)血液、体液、血制品     见于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六)土壤     当病原体的芽胞(如破伤风、炭疽)或幼虫(如钩虫)、虫卵(如蛔虫)污染土壤时,则土壤成为这些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对某一感染性疾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当易感者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比例,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存在时,则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的流行。大部分婴幼儿对水痘病毒无免疫力,因而水痘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易于传播,是个很难控制的感染。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疾病(如麻疹),一次流行之后,要等数年时间当易感者比例上升至一定水平时,才发生下一次流行,这种现象称为流行的周期性。普遍推行人工主动免疫可使易感者水平降至最低,从而推迟流行的发生。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