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美媒:食品安全关乎中国大国形象

2013.5.09

  美国《侨报》5月7日文章,原题:食品安全关乎大国形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似乎成了中国近年食品安全领域的“基本规律”。公众的神经近日又被“轮番轰炸”了。

  火锅店的小肥羊可能是浸泡了羊油的老鼠肉、狐狸肉、鸭胸脯肉;餐桌上的猪肉可能来自于病死猪;常用香料生姜可能从施用了剧毒农药的地里长出来。

  信任本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基石,而“吃的信任”堪称人类社会最原始、最基本的信任。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故,已经把这种“理应如此的信任”摧残得七零八落。这不仅是最直接的公众健康问题,也是经济发展问题、公共治理问题、民族自信心问题。往小了说是导致某一个地域、品牌、行业的衰弱与倒掉,往大了说是挑战政府治理能力、抹黑“中国制造”,使中国的大国形象看起来有残缺。

  种种可能的危害以及公众的焦灼,中国政府并非意识不到。2008年毒奶粉危机之后,食品安全议题进入政治话语,领导人频频就“吃得放心”表态,权力机构不断强化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新一届政府更是从法律、制度、机构设置上向食安问题全面开火。

  捏成一个拳头,必然要比一盘散沙有力。一个明显变化是,过往食品安全事件多由媒体率先曝光,官方机构被动应对,甚至一些监管者还被曝光冷漠应对、推诿塞责,舆论中惩办嫌犯和惩办失职官员的诉求是连在一起的;而这一次,“假羊肉”、“病死猪肉”等多起食品犯罪均由警方破获后公布,各级食安监管机构会同相关机构即刻展开对所在区域的拉网式排查,所涉店铺查封的查封,整顿的整顿,媒体进行积极的配合,对社会情绪形成安抚。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是在进步的,也带给公众正面的希望。但不得不说,鉴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各地管理水平、食品安全意识的参差不齐,注定这是一场持久战。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舌尖上安全”固然需要国家力量保驾护航,但也需要国人从道德角度更加自律。毕竟,没有人是孤岛,姜农可以不吃自己种的姜,火锅店老板可以不吃自己进的“羊肉”,黑作坊商人可以不吃自己加工的病死猪肉……但是,无法保证他们吃的不是另一方所生产的“有毒食品”。在这个高度分工的社会,以邻为壑,无良者害人终将害己。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