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酯酶染色

2021.6.09

酯酶是分解各种酯类的水解酶,根据机制的不同,分为非特异性酯酶和特异性酯酶,非特异性酯酶易水解像acetate和butyrate之类具有短链的酯类,特异性酯酶易水解像naphthol AS‐D cholroaceteta之类的具有长链的酯类。单核‐巨噬细胞类为非特异性酯酶反应染色,中性粒细胞类则为特异性酯酶反应染色,因此在判别单核细胞类或中性粒细胞类时非常有用,特别是二重染色法非常重要。

酯酶染色的方法较多,常根据其作用液的pH和底物的不同将常用的酯酶染色法分为二类:①特异性酯酶(specific esterase)染色法,如氯乙酸AS‐D萘酚酯酶(naphthol AS‐D chloroacetate es‐terase)染色法;②非特异性酯酶(nonspecific esterase,NSE)染色法,常用α‐乙酸萘酚酯酶和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法。

1﹒氯乙酸AS‐D 萘酚酯酶染色
【原理】
血细胞内的氯乙酸AS‐D萘酚酯酶(naphythol AS‐D chloroacetate esterase,NAS‐DCE)水解基质液中的氯乙酸AS‐D萘酚,产生AS‐D萘酚,进而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在的部位。本试验常用的重氮盐为坚牢紫酱GBC,形成的有色沉淀为红色。NAS‐DCE几乎仅出现在粒细胞,其特异性高,因此又称为“粒细胞酯酶”、“特异性酯酶”。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分化差的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分化好的原粒细胞呈阳性反应,从早幼粒细胞到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但酶活性并不随着细胞的成熟而增强。嗜酸性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嗜碱性粒细胞呈阳性。

(2)单核细胞系:绝大多数为阴性反应,但有个别单核细胞系统的细胞也呈弱阳性反应。

(3)肥大细胞阳性。

(4)其他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巨核细胞、幼红细胞、血小板等均呈阴性反应。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呈阳性或阴性。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颗粒异常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

(3)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单及幼单细胞几乎均呈阴性,个别细胞呈弱阳性。

(4)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原粒及早幼粒细胞呈阳性,原单及幼单细胞呈阴性。

(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均呈阴性。

2﹒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原理】
血细胞内的α‐醋酸萘酚酯酶(α‐naphythyol acetate esterase,α‐NAE)在pH中性的条件下水解基质液中的α‐醋酸萘酚,释放出α‐萘酚,进而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在的部位。本试验常用的重氮盐为坚牢蓝B,形成的有色沉淀为棕黑色或灰黑色,α‐NAE存在于单核细胞、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故它是一种中性非特异性酯酶。单核细胞的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所以做α‐NAE染色时,通常同时做氟化钠抑制试验。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单核细胞系:分化差的原单细胞呈阴性,分化好的原单细胞呈阳性(常较强),幼稚及成熟的单核细胞也呈阳性,单核系细胞的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所谓抑制是指氟化钠试验的抑制率大于50%,抑制率的计算公式为:

 

(2)粒细胞系:各期粒细胞大多呈阴性反应,仅少数粒细胞呈弱阳性反应,且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3)淋巴细胞系:各期淋巴细胞多数阴性反应,少数呈弱阳性反应,且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4)其他细胞: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呈阳性反应,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幼红细胞大多数呈阴性反应,少数呈弱阳性反应,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浆细胞呈阴性反应。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单核系细胞大多数呈阳性,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呈阴性或阳性,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呈阴性或阳性反应,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5)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呈阴性至阳性反应,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呈阳性,单核细胞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6)红血病和红白血病:异常幼红细胞可呈阳性反应,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3﹒醋酸AS‐D 萘酚酯酶染色
【原理】
血细胞内的醋酸AS‐D萘酚酯酶(naphythyol AS‐D acetate esterase,NAS‐DAE)在pH中性的条件下水解基质液醋酸AS‐D萘酚,释放出AS‐D萘酚,进而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在的部位。本试验常用的重氮盐为坚牢蓝BB,形成的有色沉淀为蓝色,α‐NAE存在于单核细胞、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故它是一种中性非特异性酯酶。单核细胞的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所以做NAS‐DAE染色时,通常同时做氟化钠抑制试验。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原粒细胞呈阴性或阳性反应,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为阳性反应,一般为(+)~(++),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2)单核细胞系:原单核细胞呈阴性或阳性反应,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均呈阳性反应,一般为(++)~(+++),此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3)淋巴细胞系:淋巴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此反应不被氟化抑制。

(4)红细胞系:早期幼红细胞可呈阳性反应,随着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程度逐渐减弱,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5)巨核细胞系: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均呈阳性反应。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基本同α‐NAE染色,用以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4﹒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
【原理】
血细胞内的α‐丁酸萘酚酯酶(α‐naphythyol butyrate esterase,α‐NBE)在pH碱性的条件下水解基质液中的α‐丁酸萘酚,释放出α‐萘酚,后者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在的部位。本试验常用的重氮盐为坚牢紫酱GBC,形成的有色沉淀为红色。α‐NBE主要存在于单核细胞中,其阳性产物能被氟化钠抑制,而其他细胞系列的阳性产物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各期粒细胞均呈阴性。

(2)单核细胞系:分化差的原单细胞呈阴性反应,分化好的原单细胞呈阳性反应,幼稚及成熟的单核细胞呈阳性反应,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3)淋巴细胞系: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非T非B 淋巴细胞可呈阳性反应,B 淋巴细胞呈阴性反应。

(4)其他细胞: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组织细胞也可呈阳性反应,但不被氟化钠抑制。

【临床意义】
与α‐NBE染色的临床意义相同,主要也是用于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但敏感性不如α‐NAE,而特异性较α‐NAE高,所以α‐NBE染色也是急性白血病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

5﹒酸性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原理】
血细胞中的酸性α‐醋酸萘酚酯酶(acid α‐naphythyol acetate esterase,ANAE)在pH弱酸性(pH 5.8)的条件下,水解基质液中的α‐醋酸萘酚,产生α‐萘酚,萘酚在与六偶氮副品红形成红色沉淀,定位于胞质中酶活性处。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淋巴细胞系:T淋巴细胞阳性,B淋巴细胞多数为阴性反应。

(2)单核细胞系:单核细胞常呈强阳性反应。

(3)其他细胞:粒系细胞、红系细胞、巨核系细胞含量较少。

【临床意义】
(1)有助于鉴别T、B淋巴细胞:成熟T淋巴细胞呈点状颗粒或块状阳性,B 淋巴细胞大多呈阴性反应,偶见稀疏、弥散的细小颗粒。

(2)有助于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常呈点状或块状阳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常呈阴性或弱阳性,急性颗粒异常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呈阳性较强(呈弥散分布),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呈强阳性(呈弥散分布)。

ANAE染色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鉴别T、B淋巴细胞,而目前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类常以荧光染色用流式细胞仪分类,该方法更准确,所以ANAE染色应用较少。

6﹒酯酶双染色
在同一张涂片上进行两种酯酶染色的方法称为酯酶双染色。多数采用一种特异性酯酶加一种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故常用的有α‐醋酸萘酚酯酶与氯乙酸AS‐D萘酚酯酶双染色、α‐丁酸萘酚酯酶与氯乙酸AS‐D萘酚酯酶双染色等。反应的原理基本上同各自的染色原理,但同一张涂片上的血细胞要分别在两种不同的基质液中作用一定时间,最后复染、显微镜观察。酯酶双染色对诊断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价值,即在同一张片中出现两种酯酶染色阳性细胞或同一种细胞同时出现两种酯酯染色阳性结果。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