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和全球农业政策论坛探讨农业发展、食物与营养安全

2019.5.15

  5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共同举办中国和全球农业政策论坛。论坛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和《2019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分别对中国重大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全球食物和营养安全进行深入探讨。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出席论坛并致辞。

  唐华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需要“硬科学”的支撑,也需要“软科学”的支持。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环境下,迫切需要对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作为中国农科院智库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为研判未来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完善农业产业发展制度安排与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他强调,中国农科院将进一步深化学习和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两个一流”的指示精神,加强宏观战略和政策研究,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问题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中国农科院在农业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为政府有关部门宏观决策、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发布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报告分析了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评估了农业政策调整和外界冲击对农业产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延续分析研判17种主要农产品产业竞争力和发展趋势。报告指出,我国现行农业政策特点是,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将提高农民收入摆在优先位置;2017年我国农业—食物系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3.3%,就业比重达36.7%,农业的“压舱石”作用明显。产业兴旺带来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后院”,农村一二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单位,GDP将增长3.32单位;农业劳动力“蓄水池”效应显著,农村一二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可以释放0.14%的农业—食物系统劳动力,带动第三产业就业增加0.12%,全社会就业增加0.04%。报告还指出,中美贸易双边磋商可能影响多边贸易格局;在非洲猪瘟疫情背景下,以肉换粮进口政策可以提升粮食安全水平,减轻环境压力,拥有国际市场空间,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提高单产、创新土地经营制度降低生产成本、引导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的健康型消费结构等措施推进大豆振兴计划顺利实施。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樊胜根博士发布了《2019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报告显示,世界贫困人口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5.3%,却占全球极端贫困人口的80%。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儿童营养不良率居高不下,缺乏基本公共服务,并且深受森林过度砍伐、地下水枯竭、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困扰。樊胜根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并解决上述挑战的有力举措。振兴乡村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危机,同时还有助于到2030年实现包括“零饥饿”目标在内的各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他强调,通过乡村振兴,农村地区可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成为重要的创新中心。

  此次论坛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是继去年以来中国农科院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二次报告发布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办原党组书记、主任范小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部委员朱玲以及有关部委、院机关、院属各单位、各省(市)农科院、驻华使馆、驻华国际机构、新闻媒体代表等30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