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重组凝血因子VIII发展与异同

2021.6.08

 重组凝血因子VIII发展历程:

    目前上市的治疗血友病A的凝血因子VIII分成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重组凝血因子VIII,其中在中国市场仅有第二代重组凝血因子VIII   (代表品牌:拜科奇®)和第三代重组凝血因子VIII(代表品牌:百因止®)

    早在1992年上市的第一代重组凝血因子VIII是以人或牛的白蛋白作为稳定剂,但其在稳定性和特异活性以及在使用成本方面无法满足患者的需要,并且由于含有大量血浆成分,容易感染微小病毒和动物病原体。

    为提高安全性,第二代重组凝血因子VIII仅在培养过程中加入人血清白蛋白,相比第一代重组凝血因子,大大降低了病原体感染机会。但由于仍然含有血清白蛋白,仍然无法排除未知的病原体感染风险。

    第三代重组凝血因子VIII,主要d培养液中的各种蛋白组成,避免了已知或未知的病原体感染的风险。2

    三代重组凝血因子的比较

    重组凝血因子的疗效: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第二代重组凝血因子VIII和第三代重组凝血因子VIII在血友病按需和预防治疗方面均取得显著的疗效

    早在2009年Shapiro等就6项前瞻性研究、234例血友病A患者进行了百因止安全与疗效的综合分析,结论显示:99.8%的患者在出血后进行1-2次输注即有止血效果,预防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能显著减少出血的发生,预防非创伤性关节出血。

     2008年在欧洲开展的一项针对第二代重组凝血因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显示,总计220例患者,经过1-2次输注后85.4%的患者出血得到控制,44例中型到大型的外科手术患者输注后止血反应极好或良好。

    目前没有任何研究表明第二代和第三代重组凝血因子VIII在止血疗效和速度上的差异,总体而言都非常快速有效。

    重组凝血因子的安全性:

    血友病A患者接受凝血因子VIII制剂替代治疗后可产生特异性抑制或灭活凝血因子VIII促凝活性的同种抗体,即凝血因子抑制物(简称:抑制物)。

    抑制物对治疗的影响是因为它中和了外源性凝血因子,降低或抵消了重组凝血因子VIII的疗效。因此抑制物被认为是血友病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与困难。

    抑制物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

    1、遗传因素,包含患者的基因因素、家族史和种族因素。由于患者基因、家族史或种族的差异,有部分患者较其他患者更容易产生抑制物。

    2、非遗传因素,包括暴露日、输注剂量、治疗策略及治疗药物。

    l)  有研究发现第二代重组凝血因子VIII因子(拜科奇®)比第三代重组凝血因子VIII(百因止®)抑制物发生风险更高。

    2)  在2014年英国一项研究中,在那些未经治疗的重度血友病A儿童中,评估抑制物发生率与不同重组凝血因子VIII制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拜科奇®抑制物的发生风险高于百因止®

    不同重组凝血VIII因子高滴度抑制物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更新更好的血友病A治疗药物已经逐渐出现。从重组凝血因子VIII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三代重组凝血因子VIII(代表品牌:百因止®)在保持疗效不变的情况下,提供了更好的安全性,尤其是较低抑制物发生风险给予患者更佳保护。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拜耳公司也正在上市第三代凝血因子,而将现有的第二代重组凝血因子(拜科奇®)逐步退出全球市场。同期在美国,被誉为“百因止长效版”的新一代重组凝血因子VIII (商品名:Adynovate®)已经上市,宣告第三代半重组凝血因子VIII正式崭露头角,将为血友病A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