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个体化抗栓治疗与基因检测之阿司匹林

2021.5.24

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上述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多种手段。药物治疗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控制、延缓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常规使用的抗凝药、抗血小板药、降脂药、血管扩张药等普遍存在个体差异现象,即相同剂量有的患者无效,有的患者却由于过量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与药物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检测,可以为临床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及药物剂量提供遗传证据,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指导心血管药物的个体化应用。

    阿司匹林是最为常见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最初用于抗炎、解热和镇痛,但在上世纪70年代其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后,阿司匹林就被广泛应用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等。

    阿司匹林经肠道吸收后很快被代谢成为活性产物水杨酸,随血液分布全身。水杨酸可以与血小板内的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活性部分丝氨酸残基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反应,使酶失活,抑制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的代谢,从而抑制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 TXA2)的生成,血栓素A2能够诱导血小板使其发生聚集反应,而血栓素生成受到抑制则可以很好地起到抗凝作用。

    虽然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抗血小板治疗,但是部分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后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AR)。目前,阿司匹林抵抗主要分为两种,临床和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临床AR指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后未达到抗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是指在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抑制率未达到预期的水平。由于阿司匹林药效的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产生的机制尚不明确,对于阿司匹林抵抗的界定还未有统一标准。研究显示临床上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在5%-6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可能是阿司匹林抵抗的一个重要原因。

1.1 COX-1单核苷酸多态性

    阿司匹林是非选择性的COX酶抑制剂,COX-1是其主要底物酶,为组织结构酶,在多种组织中表达,在无核组织血小板中同样有表达。COX-1基因功能上类似于看家基因。COX-1基因位于第9号染色体9q32-33.3上,序列跨度为22kb,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李晓利等纳入59例阿司匹林抵抗患者,检测COX-1 6个SNP位点:rs1888943、rs1330344、rs3842787、rs5787、rs5789和rs5794。结果显示突变COX-1单体型CGCGCC显著增加了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病风险。但是Kranzhofer等通过研究认为阿司匹林抵抗与COX1/2基因多态性无关。

1.2 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的基因多态性

    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的基因多态性: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复合体(GPIIb/IIIa)是纤维蛋白原的受体,它介导血小板的聚集,GPIIIa亚基PLA存在多态性,表现为PLA1/A1和PLA2/A2纯合型、PLA1/A2杂合行。超过30%的心血管病患者为PLA2/A2纯合型,许多研究证实PLA2/A2纯合型与血小板活性增强有关,此型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之后的抗血小板作用较差,说明此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促成阿司匹林抵抗。迄今已发现5中GPIIIa的多态性。jerzy dropinski等研究发现,在PLA1/A1型患者中,服用阿司匹林能够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出血时间也延长。

1.3 局限性

    目前,阿司匹林抵抗的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同的基因多态性与之是否具有相关性还存在许多争论,依据阿司匹林代谢通路上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类别进行个体化用药还有待深入研究。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