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发酵过程染菌及其防治(二)

2020.7.21

三、发酵染菌原因分析

1、染菌的杂菌种类分析

杂菌

原因

耐热的芽胞杆菌

培养基或设备灭菌不彻底、设备存在死角等

球菌、无芽胞杆菌等

种子带菌、空气过滤效率低、除菌不彻底、设备渗漏、操作问题等

真菌

设备或冷却盘管渗漏、无菌室灭菌不彻底、无菌操作不当、糖液灭菌不彻底(糖液放置时间较长)等

2、发酵染菌的规模分析

大批量发酵罐染菌:

染菌时期

原因

发酵前期

种子带菌、连消设备染菌

发酵中、后期

如杂菌类型相同,一般是空气净化系统存在空气系统结构不合理、空气过滤介质失效等问题

部分发酵罐染菌:

染菌时期

原因

发酵前期

种子带菌、连消系统灭菌不彻底

发酵后期

中间补料染菌,如补料液带菌、补料管渗漏

个别发酵罐连续染菌(如果采用间歇灭菌工艺,一般不会发生):大都由于设备渗漏造成,应仔细检查阀门、罐体或罐器是否清洁等。

3、不同污染时间分析

A、染菌发生在种子培养阶段,或称种子培养期染菌。通常是由种子带菌、培养基或设备灭菌不彻底,以及接种操作不当或设备因素等原因而引起染菌。

B、在发酵过程的初始阶段发生染菌,或称发酵前期染菌。大部分也是由于种子带菌、培养基或设备灭菌不彻底,以及接种操作不当或设备因素、无菌空气等原因而引起。

C、发酵后期染菌大部分是由空气过滤不彻底、中间补料染菌、设备渗漏、泡沫顶盖以及操作问题而引起。

杂菌污染的预防

一、种子带菌及其防治

1、保藏斜面试管菌种染菌、培养基和器具灭菌不彻底、种子转移和接种过程染菌、种子培养所涉及的设备和装置染菌。

2、严格控制无菌室的污染,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和特点,建立相应的无菌室,交替使用各种灭菌手段对无菌室进行处理;在制备种子时对砂土管、斜面、三角瓶及摇瓶均严格进行管理,防止杂菌的进入而受到污染。为了防止染菌,种子保存管的棉花塞应有一定的紧密度,且有一定的长度,保存温度尽量保持相对稳定,不宜有太大变化;对每一级种子的培养物均应进行严格的无菌检查,确保任何一级种子均未受杂菌污染后才能使用;对菌种培养基或器具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保证在利用灭菌锅进行灭菌前,先完全排除锅内的空气,以免造成假压,使灭菌的温度达不到预定值,造成灭菌不彻底而使种子染菌。

二、空气带菌及其防治

要杜绝无菌空气带菌,就必须从空气的净化工艺和设备的设计、过滤介质的选用和装填、过滤介质的灭菌和管理等方面完善空气净化系统。

1、加强生产环境的卫生管理,减少生产环境中空气的含菌量,正确选择采气口,如提高采气口的位置或前置粗过滤器,加强空气压缩前的预处理,如提高空压机进口空气的洁净度。

2、设计合理的空气预处理工艺,尽可能减少生产环境中空气带油、水量,提高进入过滤器的空气温度,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过滤介质的干燥状态,防止空气冷却器漏水,防止冷却水进入空气系统等。

3、设计和安装合理的空气过滤器,防止过滤器失效。选用除菌效率高的过滤介质,在过滤器灭菌时要防止过滤介质被冲翻而造成短路,避免过滤介质烤焦或着火,防止过滤介质的装填不均而使空气走短路,保证一定的介质充填密度。当突然停止进空气时,要防止发酵液倒流入空气过滤器,在操作中要防止空气压力的剧变和流速的急增。

三、操作失误导致染菌及其防治

1、通常对于淀粉质培养基地灭菌采用实罐灭菌较好,一般在升温前先通过搅拌混合均匀,并加入一定量的淀粉酶进行液化;有大颗粒存在时应先经过筛除去,再行灭菌;对于麸皮、黄豆饼一类的固形物含量较多的培养基,采用罐外预先配料,再转至发酵罐内进行实罐灭菌较为有效。

2、在灭菌升温时,要打开排气阀门,使蒸汽能通过并驱除罐内冷空气,一般可避免“假压”造成染菌。

3、要严防泡沫升顶,尽可能添加消泡剂防止泡沫的大量产生。

4、避免蒸汽压力的波动过大,应严格控制灭菌温度,过程最好采用自动控温。

5、发酵过程越来越多的采用自动控制,一些控制仪器逐渐被应用。一般常采用化学试剂浸泡等方法来灭菌。

四、设备渗漏或“死角”造成的染菌及其防治

设备渗漏主要是指发酵罐、补糖罐、冷却盘管、管道阀门等,由于化学腐蚀(发酵代谢所产生的有机酸等发生腐蚀作用)、电化学腐蚀、磨蚀、加工制作不良等原因形成微小漏孔后发生渗漏染菌。

染菌的挽救和处理

一、种子培养期染菌的处理

1、一旦发现种子受到杂菌污染,该种子不能再接入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应经灭菌后弃之,并对种子罐、管道等进行仔细检查和彻底灭菌。

2、采用备用种子,选择生长生产无染菌的种子接入发酵罐,继续进行发酵生产。

3、如无备用种子,则可选择一个适当菌龄的发酵罐内的发酵液作为种子,进行“倒种”处理,接入新鲜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从而保证发酵生产的正常进行。

二、发酵前期染菌的处理

1、当发酵前期发生染菌后,如培养基中的碳、氮源含量还比较高时,终止发酵,将培养基加热至规定温度,重新进行灭菌处理后,再接入种子进行发酵;

2、如果此时染菌已造成较大的危害,培养基中的碳、氮源的消耗量已比较多,则可放掉部分料液,补充新鲜的培养基,重新进行灭菌处理后,再接种进行发酵。

3、也可采取降温培养、调节pH值、调整补料量、补加培养基等措施进行处理。

三、发酵中、后期染菌处理

1、发酵中、后期染菌或发酵前期轻微染菌而发现较晚时,可以加入适当地杀菌剂或抗生素以及正常的发酵液,以抑制杂菌的生长速度,也可采取降低培养温度、降低通风量、停止搅拌、少量补糖等其它措施,进行处理。

2、如果发酵过程的产物代谢已达到一定水平,此时产品的含量若达一定值,只要明确是染菌也可放罐。

3、对于没有提取价值得发酵液,废弃前应加热至120℃以上、保持30min后才能排放。

四、染菌后对设备的处理

染菌后的发酵罐在重新使用前,必须在放罐后进行彻底清洗,空罐加热灭菌至120℃以上、保持30min后才能使用。也可用甲醛熏蒸或甲醛溶液浸泡12h以上等方法进行处理。

噬菌体污染及其防治

一、症状:发酵液光密度不上升或回降;pH值逐渐上升;氨利用停止;糖耗、温升缓慢或停止;产生大量泡沫,使发酵液呈粘胶状;镜检时菌体数量显著减少,甚至找不到完整菌体;发酵周期延长、产物生成量减少或停止等。

二、根源:环境污染噬菌体是造成噬菌体感染的主要根源。

三、防治:严禁活菌体排放,切断噬菌体的“根源”;做好环境卫生,消灭噬菌体与杂菌;严防噬菌体与杂菌进入种子罐或发酵罐内;抑制罐内噬菌体的生长;轮换使用菌种或使用抗性菌株。

四、挽救措施

1、尽快提取产品

2、药物抵抗(如四环素可抵抗乳糖杆菌噬菌体;吐温60等表面活性剂可抑制噬菌体的增殖和吸附)

3、罐内灭噬菌体法(60-70℃,5min可灭活)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