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异氟烷吸入式麻醉在动物手术中的应用优势(二)

2020.6.01

2. 深度手术

常见的一些开胸或深度手术,比如,进行心脑血管方面研究的MCAO脑缺血、心肌缺血造模(如图4和5),动物死亡率往往较高,与采用注射麻醉的方式有很大关系,比如麻醉时间过长、麻醉深度无法掌控、手术过程中出现异常无法抢救、动物苏醒较慢、麻醉剂的呼吸抑制作用较强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然而,如果使用异氟烷吸入式麻醉,可以避免使用注射麻醉导致的负面结果,既保证手术过程可控、顺利进行,又可保证手术后动物很快苏醒,极大地降低了动物的死亡率;而且操作简单,只需将动物放置于实验平台上,带上面罩,即可开始进行操作。

        2015812161125914.jpg 2015812161234463.jpg
                   图4 MCAO造模                   图5 心肌缺血造模

3. 取血过程

取血是动物研究中常见的一类技术,常见的取血方式有静脉、动脉、眼眶、心脏取血。在这些取血过程中,传统的做法是直接用手抓取固定动物后开始采血(如图6所示),或者用乙醚、注射麻醉后采血,然而,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缺点,比如,如果直接抓取固定动物,会对动物增加额外压力(Stress),产生应激反应,抽取的血液相关指标必会受到影响;如果用乙醚麻醉,麻醉时间较短,如果取血操作不熟练,需要进行多次麻醉,而且乙醚刺激性非常强,人体吸入后非常不舒服,对动物的呼吸道刺激也很强烈,麻醉时需要专人看护,否则动物极易死亡。如果使用异氟烷吸入麻醉,则克服了这些困难,而且操作简单,只需将动物放置于实验平台上,带上麻醉面罩,即可开始进行操作,如果进行批量采血,效率非常高。

2015812161354514.jpg

图6 尾部取血、眼眶取血、腹部取血示意图  

4. 静脉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的方法,包括肌肉、皮下、静脉注射。注射前,传统的动物固定方式采用的是固定器(如图7所示),然而,即便动物固定后,往往也不是很配合,再加上尾静脉注射操作难度较高,所以一次性注射的成功率较低,而且固定动物的操作花费时间较长;如果为了让动物保持安静,给动物进行注射麻醉,结果是注射操作容易进行,但是动物麻醉时间过长,不排除动物有死亡而无法抢救的风险。如果在注射药物前,首先使用异氟烷进行麻醉,将动物直接放置于实验平台上,带上麻醉面罩,动物将非常安静,有利于静脉注射药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移除面罩后,动物很快苏醒,死亡风险几乎没有,而且异氟烷不参与体内代谢,对生理指标不产生影响。

2015812161446831.jpg

图7  尾静脉注射给药(传统的动物固定方式)

5. 异氟烷麻醉与注射麻醉(戊巴比妥钠、氯醛糖、乌拉坦、氯胺酮、丙泊酚)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截止目前,已有多篇报道异氟烷吸入式麻醉与注射麻醉(戊巴比妥钠、氯醛糖、乌拉坦、氯胺酮、丙泊酚)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典型报道将后续提供……可以先参考以下几篇文献:

(1) The Impact of Four Different Classes of Anesthetics on the Mechanisms of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 in Normotensive and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M. BENCZE, M. BEHULIAK, J. ZICHA. Physiol. Res. 62: 471-478, 2013

(2)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lactate in brain ischemia: dependence on anesthetic drugs. Horn T , Klein J . Neurochem Int 2013 Jan.

(3) Inhaled carbon dioxide causes dose-dependent paradoxicalbradypnea in animals anesthetized with pentobarbital, but not withisoflurane or ketamine. Yehuda Ginosar, Nathalie Corchia Nachmanson, Joel Shapiro, Charles Weissman, Rinat Abramovitch, Respiratory Physiology & Neurobiology 217 (2015) 1–7.

(4) Effect of pentobarbital and isoflurane on acute stress response in rat. Xue-Yan Wu, Yu-Ting Hu et al. Physiology & Behavior 145 (2015) 118–121.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