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阿凡达2的动物都有原型!“抄作业”含深意

2023.2.01

  时隔十二年,我们再次跟随卡梅隆“降落”到了潘多拉星球,被这个瑰丽、美妙的遥远世界所深深地折服。

  有人说,《水之道》是卡梅隆拍的一部“动物世界”,还模仿BBC的起名思路来调侃,建议片名应该改为《潘多拉脉动》或者《神奇动物星球》。卡梅隆是爱大海的,也是爱自然的,与此同时,他更是深谙演化之道。本文将从生物演化史的角度,将潘多拉的外星物种与地球的远古生物相联系,浅谈对种种设定和隐喻的感想。

  全篇无剧透,观影前后皆可阅读。

  卡梅隆从地球生物身上借鉴了什么?

  《阿凡达》系列电影在很多方面都做足了工夫,对于潘多拉星球物种和生态的设定,也早在电影拍摄之前就已成体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些“神奇动物”了。《水之道》中新登场的重量级动物有“伊鲁(ilu)”“掠波翼鱼(skimwing)”和“图鲲(tulkun)”,各自的形象背后都有真实的动物原型。

  伊鲁是一种温顺的海洋动物,具有爬行动物的外形,长长的颈部,圆胖的身体,船桨似的鳍状肢,原型是蛇颈龙。

  蛇颈龙是人类灭绝的海生爬行动物,生存在距今2.2亿至6600万年前,几乎与恐龙同时诞生且同时灭绝,但并不属于恐龙。早在1821年,著名的英国化石猎人玛丽·安宁(Mary Anning)就发现了历史上第一件完整的蛇颈龙化石,这也成为了“尼斯湖水怪”的原型。

  和鱼龙、海豚和所有鱼类完全不同,蛇颈龙的游泳姿势十分特别,依靠鳍状肢划水推进,动作类似在水下飞行。电影中的伊鲁也是如此,泳姿优雅而飘逸,仿佛长着巨大的翅膀。世界各地都有蛇颈龙化石的发现,除了英国和西欧,还有美国西部、澳洲东部,以及中国西南地区。

  掠波翼鱼是纳威人更进阶版的“坐骑”,用于战斗和打猎。其身体的原型是飞鱼(Exocoetidae),一类拥有巨大胸鳍的鱼类,它们还是秋刀鱼的亲戚。

  掠波翼鱼也有巨大的胸鳍,独门绝技是“水空两栖”,收起胸鳍时可以潜水冲刺,展开胸鳍时可以飞出水面,御风飞行,这正是参考了飞鱼的技能。飞鱼可以冲出水面,快速扭动身体,同时晃动翅膀一般的胸鳍,贴着水面滑行几十米,如果借助风浪,飞鱼甚至可以滑行数百米而不落入水中。

  掠波翼鱼头部的形象来源于另一类更凶猛的鱼类——雀鳝(Lepisosteidae),也和恒河鳄(Gavialis)有些相似。

  本片中最重量级的生物非图鲲莫属,图鲲体型巨大,寿命极长,智商超群,名字也许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鱼“鲲”。图鲲的模样取材自座头鲸,图鲲群居,有洄游习性,能冲出海面跃身击浪,还会发出复杂的声音来交流,这些都和座头鲸如出一辙。

  影片中,人类为了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黄色液体而猎杀图鲲,这种液体要钻通图鲲的颅腔来取得,这里取材自抹香鲸的鲸脑油(spermaceti)。抹香鲸曾经被人类大量捕杀,一是因为其脑中的鲸脑油,这种蜡状物质是蜡烛、化妆品和润滑油的原料,二是因为其消化道的残留物“龙涎香”,那是名贵的动物香料。幸亏现代化学工艺的合成物已经可以完全替代鲸脑油和龙涎香,商业捕鲸活动也应该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水之道》中还有阿库拉鲨、水肺斗篷、螯鱼等动物分别借鉴了大白鲨、水母、隆头鱼与乌贼等原型,巨大的海带、海百合、珊瑚礁和红树林也是栩栩如生。各种动植物原型的详情可查阅官方的《阿凡达·水之道:图鉴百科》1,书中介绍详实,这里就不过多搬运了。

  然而,如果仅仅是用地球上的动物作拼凑,并很好地刻画了骨骼、肌肉等解剖结构,以至于不让人感到违和,那么特丽尔·惠特拉奇(Terryl Whitlatch)在许多年前就已经做到了2,而且只是如此的话,《阿凡达》在“设计外星生物”这件事情上也不一定能超越《星球大战》。但卡梅隆不仅找古生物或现代生物来“拼凑”,他还更高妙地在《阿凡达》系列中植入了 “演化逻辑”。

  地球上的生物遵循演化规律,它们都来自或远或近的共同祖先,既继承着祖先的特征,也发展出各自的特点,来适应具体的生活环境。

  比如在3.6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肉鳍鱼类登陆演化出了两栖类,后者进一步演化出了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所以所有的陆生脊椎动物都是“四足动物”(tetrapod),包括人类自身,人类的手和脚、鸟的翅膀和爪子都是高度变形的鱼鳍。既然是演化自水生动物,四足动物继承的不止有鱼鳍,还继承了对水环境的原始依赖——恐龙的蛋是一个微缩的“私人泳池”,人类的胚胎需要在羊水中发育,四足动物孵化后也需要皮肤及表面的衍生物来锁住水分,各种新陈代谢也在细胞的水环境中完成。除了四足动物,所有的无脊椎动物、植物等的祖先,也都来自5亿年前的寒武纪海洋,后来才登上陆地。正如《水之道》中的台词所说:“The sea is around you and in you. The sea is your home before your birth and after your death.”所有生物演化自海洋,个体生命结束后又参与到物质循环回到海洋,这是多么宏大又合理的生态观!

  《阿凡达》中的生物也遵循这“祖裔继承”与“形态适应”这两大特点。

  例如,无论是陆生动物还是海生动物,无论有翅膀还是蹄子,绝大多数的潘多拉动物都是四眼、六肢、两条神经鞭,这反映它们演化自同一祖先。然而,纳威人却很例外,这些“蓝朋友”只有双眼、四肢、一条神经鞭,这个造型也许是想让纳威人看起来容易被接受,毕竟正常人很难爱上长相太怪的外星生物,更别说配对生子了。尽管如此,细心的剧组还是给出了对纳威人双眼、四肢的铺垫——第一部中出现的潘狐猴,与纳威人演化关系很近,它们已经“退化”成了双眼、一条神经鞭,保持六肢,但前面四个胳膊两两各自合并,每个胳膊上的两个指头在一起,正好形成了纳威人的四指,这也成为了纳威人和人类、阿凡达及其混血后代的区分标志。

  又如,动物的瞳孔形状,也花了心思:主眼的瞳孔是圆形的,目光锐利,视域均匀;副眼的瞳孔是横条的,可以扩展横向视野,更看得清前后方,用来发现危险。横条的瞳孔在图鲲的大眼睛里很明显,在山羊的身上也很明显,而鲸类正是演化自偶蹄类的祖先,那图鲲的横瞳孔也许更是有意为之了。

  再如,纳威人的不同部族,长相也适应其生活环境:森林族的尾巴细长,四肢修长,参考了猫科动物的特点,而岛礁族的尾巴和手臂都很宽大,这样的蹼可以帮助潜水。这些适应特征都需要在数千百万年的时间中,由细微的变异逐渐积累,在自然选择下保留而成,也暗示着潘多拉星球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复杂生态系统。

  类地星球“抄地球的作业”?

  有人会说,对于潘多拉的设定,只是“再造”了一个地球,这样的星球无非就是在地球基础上的修修改改。那么真实的宇宙中,类似地球的星球,也能像地球一样演化出海洋、森林等生态系统和相似的动物吗?从地球历史和演化规律来看,其实是很有可能的。

  完全不同的生物在相似的环境或习性下,会产生类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十分常见,被称为“趋同演化”。譬如昆虫、翼龙、鸟类、蝙蝠都能飞行而演化出了翅膀,但它们亲缘关系很远,翅膀结构也很不相同,所以《阿凡达》的斑溪兽(banshee)和魅影(Leonopteryx)也是如此;又譬如鱿鱼、鲨鱼、鱼龙、海豚,它们分别属于头足类、软骨鱼类、爬行类、哺乳类这些完全不同的分支,因为适应水动力环境而都具有了流线型的体态,《水之道》里的伊鲁、掠波翼鱼、图鲲也同样如此。所以,如果存在一个与地球环境类似的星球,上面的生物真有可能长得像地球上的,或者是其“拼凑体”。

  塑造出相同的动物外形,只是趋同演化最直观的层次。自然界在很多层次上都存在趋同演化现象:包括动植物的宏观表型,即如上所述的外形和行为;也包括微观的分子调控和生理过程,比如猪笼草、土瓶草和瓶子草等食虫植物,在对昆虫的应激和消化方面,产生了氨基酸和蛋白质成分的趋同3;还包括生态系统层面的,比如不同生态系统都包含极大量的生产者、众多的低级消费者和较少的高级消费者。

  所以潘多拉星球只要物质基础和物理规律与地球类似,那么从微观到宏观都可以“抄地球的作业”,形成极其类似的动物和生态系统,即是有一贯的演化法则和“最优解”。

  “趋同演化”的概念也许还可以拓展到文明史。文明的进程也存在着显著的趋同,例如非洲、美洲和澳洲的原住民也产生了多方面的趋同,有图腾崇拜,形成大大小小的部族,用着原始的工具和冷兵器,发展出纹身、编织等装饰物。所以《水之道》里也如此塑造了森林族和岛礁族的纳威人,这不仅是影射印第安人和毛利人,也许即使不以地球上的部族作为原型,让类地星球上的类人动物自由发展,也能产生影片中的纳威人。所以“先进文明”开辟新大陆、掠夺资源、殖民统治,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在各大洲都“趋同”发生过。当地球人成了天空人,同样的行径很可能在潘多拉星球上再次发生,我们应该及时反思,这也是《阿凡达》发出的一大警示。

  我们不妨把“趋同演化”拓展得更广,来审视以下星球史。星系的运转、星球的诞生和毁灭也遵循着同样的物理定律,在遥远的过去和遥远的将来都是如此,乃至渺小的人类难以感受。那就让我们聚焦在地球吧,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告诉我们,地球演化至今十分不易。

  物种在不断地出现和灭绝,有时会经历超级火山爆发、小行星撞击等遭难事件,承受大灭绝。通过统计化石的物种多样性,古生物学家发现地球至今发生过五次大灭绝,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超过70%的陆地生物和90%的海洋生物在短期内消亡,地球生态几近崩溃。好在由于自然原因导致的大灭绝,哪怕是最严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都被地球系统“自动修复”了,才有了人类的诞生,还有我们赖以生存的现代生态系统。

  许多证据表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然来临,而这次的罪魁祸首与众不同——智人,这个单一物种造成的生态问题是地球从未经历过的。人类如果不够智慧,不加以克制,那么造成的破坏能被地球“自动修复”吗?

  《水之道》故事发生的“未来时期”,地球已经死了,变成了一颗被过度开发的“白色星球”,于是人类开始向潘多拉殖民,因为那里才是可以维系人类生存的“蓝色星球”。

  在我们国家,科学和技术常常被捆绑在一起,被称为“科技”。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应该是彼此依存,但又各自独立的!正如《水之道》里的鲸类科学家、女科学家格蕾丝,甚至连同她的女儿基莉,都展现出了“科学”的品质,他们保持好奇、勤于探索,并且怀有良知、热爱并尊重潘多拉的种种生物。与之相反,天空人的技术已经达到了无比发达的程度,克隆出了“阿凡达”,建立了“神经网络”,制造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甚至可以冻结人体、保留记忆,一定程度达到了长生不老。

  然而,如此发达的技术,却没有保护好地球,问题恰恰出在技术水平在疯涨,被资本利用,而科学良知却被压制。如果听从格蕾丝这样的科学家的建议,天空人也许不会入侵潘多拉,甚至能从潘多拉上学习重建地球之道。技术需要科学的引导,就比如核技术的运用需要科学的理性判别,所以切不可盲目的追求先进科技发展,而怠慢了基础科教。

  《水之道》之所以能再创票房奇迹,除了它带给世界各地观众的感官体验,还有给全人类的普遍启示——潘多拉才是我们想要的美好世界,地球生态需要人类的时刻关怀。

  《阿凡达》第一部的诱因是天空人对矿物资源的觊觎,第二部《水之道》的桥头基地则进一步显示了殖民城市的扩张。无论接下来续集的剧情如何变化,人物如何增减,我们相信这个系列电影的主角永远只有那一个——宜居星球潘多拉,或者说是这个星球生态系统在纳威人眼中的化身——伊娃(Eywa)。

  感谢《阿凡达》,让我们人类与潘多拉星球通过荧幕“联结”,读懂了自然万物相生相惜的奥义,也能借助伊娃的智慧,来反思历史、审视现在、窥见未来。“The way of water has no beginning and no end. The sea gives and the sea takes.” 自然演化恒久维系,人类从其中诞生、汲取,也应当有所顺应,有所关心,有所偿还,这也许就是自古以来的“水之道”。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