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失控的处理

2021.4.26

常规工作中,常常在病人标本检测前和检测中检测控制品。记录控制值,并绘制于控制图上;控制值在控,病人标本可以检测和报告。控制值失控,停止病人标本的检测,拒发报告;寻找原因,解决问题。开始新的一批检测,失控时的病人标本重做。这是分析中质量控制工作流程。
 
    一.失控后的不当做法
 
    现今的质量控制做法常不按照这个流程。对“失控”时的绝大多数反应是重做控制品检测。只要重做的控制值“在控”,认为失控问题已经解决。这个做法国内外都很普遍。失控时纠正措施的指导常建议:在检查控制图或确定符合什么失控规则前,重复检测控制品。这种自动重复检测控制品的做法,实际是不信任控制方法能控制误差;也即:认为控制方法都具有过高的假失控误报的可能性。如果某项目的质量控制方法经过认真设计,考虑了它的质量要求,也顾及了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应该说,控制方法具有最大的真失控检出可能性,也具有最小的假失控误报的可能性。可以相信控制方法会认真履行职责,能检出问题。检验人员应真正去解决问题,消除误差的原因。
1. 重做控制品

    失控后只是重做控制品是过时的做法,实际是将控制方法退到只使用规则。该规则在每批用1个控制品时的假失控报告可能性为5 %,用2个控制品时为9 %,用3个控制品时为14 %。而的控制规则的假失控报告可能性仅为0.3 %。所以出现表现后重做控制品,得到的控制值常在“限值内”,给检验人员的感觉是“这次又正好过关了。”后果是:延误了解决误差原因,将问题留给了以后。
 
2.  试用新控制品
 
    另一种观念是“控制品坏了”。在失控处理指导中也建议:如果重做不成功,换用一瓶新控制品再试。有的控制品是坏了、过期了、保存不好、复溶有问题等。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应该有书面的操作说明,对控制品如何复溶、混匀、使用、保存和稳定性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在质量控制方法中;也应该在质量控制方法的培训和实施中都有规定。这些都不能省略。其实,控制品的成本比重复检测的成本高,耗费也不合算。希望不费力和即刻发现问题,遇到问题马上换用新控制品、重做,将问题简单地推给控制品,最终延误了发现和解决质量控制失败的真实原因。逐渐地,这些做法变成了习惯。却没有在学习和实施系统分析程序方法上,在真正解决问题的技能上化功夫。
 
    二.解决问题和排除故障
 
    解决问题和排除故障二者既是技能,也是对待失控的认识和态度。是技能,因为它依赖于检验人员的基础、技术和经验。是认识和态度,因为检验人员要在迟缓发出紧急检验报告的压力下,自己有着对病人负责、强烈的责任感要求去重做病人标本时,有信心去研究未知的问题。

1.  检查控制图或失控的规则,确定误差的类型
    要解决失控,确定造成失控的误差类型是随机的还是系统的很重要。不同的失控规则对检出不同类型误差具有不同的能力(灵敏度)。和规则是检验控制值分布的尾部或分布的宽度,通常指示有增大的随机误差。,和规则是监测各连续控制值是否超出同一个控制限,通常指示系统误差。这并不是说,为了确定存在的误差类型,必须使用多规则质量控制方法。检查控制图上控制值点的分布也提供了相同的信息。
另外,系统的偏倚可由相似方式检出,因为这种系统变化是随时间逐渐产生的。而随机误差常表现为控制值点相对于均值的离散度的增大。监视控制值点分布尾部是否超出规定的限值;监视一组控制值高低间相差的范围是否超出了规定的大小;这些规则可检出过大的随机误差。
最好在确认问题的原因前,先确定误差的类型。再对系统误差中的漂移(shift)或倾向(trend)分类,可能更有帮助。

2.  误差类型和失控原因的关系

    观测到的误差类型是误差来源的线索,因为随机和系统误差来自不同的原因。因系统误差所致的问题较由随机误差所致的问题为常见,而且较易解决。造成系统误差的因素,如:变换试剂批号、变换校准品批号、校准值错误、试剂配制问题、试剂变质、试剂或校准品保存不妥、因加样器或加液器的校准或调准错误使样品或试剂体积变化、孵育箱或反应加热块的温度变化、光电比色的光源问题、检验人员的变动等。造成随机误差的因素,如:在试剂瓶或试剂管道中有气泡、试剂混匀不好、恒温部分温度不稳定、电源电压不稳、个别检验人员操作差(表现在加样重复性和对时间准确判断)等。在样品杯或加样器中偶然出现气泡,或者一次性使用的某部件偶尔的缺损等造成差错的性能,又是不同类型的随机误差。这些不是因检测系统的不精密度变化的原因,像突发的灾难。很难用质量控制方法控制。只能将病人标本重做,揭示这类问题。

3.  考虑在多项目系统上常见的因素

    在多项目系统上,出现失控时可能只是在1个项目或许多项目上。如果证实问题仅是1个项目的,出现的误差表现如前述。如果许多项目同时出现质量问题,则排除故障的步骤从共有的问题处进行。例如:是否这些项目具有较小或较大的样品体积是否这些项目使用相同的波长?是否使用相同的光源(灯泡),而无问题的项目使用不同的光源?是否这些项目使用相同的检测模式(如终点法、速率法等)是否这些项目都已校准过,或被确认了是否这些项目具有共有的某些物理因素或光学因素等等。
 
4.  与近期变化有关的原因
 
    系统误差几乎总和试剂或校准的问题有关。突然出现的漂移常常和近期发生的事件有关联,例如:试剂的更换;使用新批号的试剂;刚完成校准;或换用新批号的校准品等。若证实是漂移,操作人员应检查试剂、校准、和保养记录,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例如,是在刚更换了试剂后出现的漂移,应确认批号是否正确;是否对新组合重作了校准;校准是否被认可;最后用事实说明问题。系统偏倚的倾向较之漂移的问题难一些,因为问题已经有较长时间了。在采取措施解决原因前,应检查质量控制记录,包括功能检查的记录。出现偏倚倾向可以是:试剂缓慢变质;校准的漂移;仪器温度的变化;或滤光片(或干涉滤片)、或灯泡的老化等原因。在寻找确切原因时,用1个排除故障的逻辑系统分析程序逐步检查。每步只有1个改变,作好记录,检查效果,再做第2个改变;依次解决问题。

    相反,随机误差增大的问题较难确认和解决。主要是随机误差的性质,它不像系统误差那样可以预计或确定。发生随机误差大多是:试剂瓶内或试剂管道中、取样器或试剂加样器中的气泡;试剂未充分溶解或混匀;加样器上的取样头未装好;加样重复性差;电压不稳;等。不少随机误差的原因可在检测系统运行时,对各分析项目的目视观察予以检查出来。仔细观察试剂和取样/吸试剂、加样/加试剂的动作,可以找出问题的原因。如果查不出问题,参照排除故障的指导和厂商的建议去进行。在重复检验后,控制值“在控”;感到没有任何处理,失控表现却“消除”了,这是问题;可以用病人样品连做10重复检测,了解批内精密度。这个做法会证实以后的不精密度问题。在监视随机误差问题时,病人样品的双份检测很有用。
 
5.  确认解决问题,作好记录
 
    证实问题后,经纠正,重做所有控制品对问题解决予以确认。这些控制品的控制值在控,只说明原有的失控问题确实解决。在进行失控时的病人样品重做时,仍然要再做控制品的检测,此时的控制值绘制于控制图上。事后,应将出现的失控事件和纠正过程形成文件。完成排除故障报告,有助于今后使用。
 
    三.结论
 
    不是所有的检测系统具有相同的误差来源。有些问题在某系统上常见,在其他系统很少出现。依据每个检测系统的运行特性,对系统或系统检测的各项目编制排除故障指导基础。组长或主要的操作者对使用的检测系统非常熟悉常见的问题,并且能熟练地解决问题。将这些关键的操作人员的丰富经验和知识整理出来,形成排除故障的逻辑程序手册;要求所有检验人员认真学习,并用于日常工作。这些都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检验结果可靠的重要管理措施和内容。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