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新药研发”十年磨一剑

2007.6.15

    北京、上海、美国……进入5月,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王明伟分外忙碌。自从今年年初2型糖尿病新药“苗头”化合物Boc5的研究成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以后,前来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访问、洽谈的国内外著名医药企业就络绎不绝。最近,该研究课题又被列为中科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的重大项目,汇聚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生化细胞所、上海有机所和北京生物物理所等精兵强将,为该系列化合物早日进入临床研究,展开联合攻关。       

    紧随Boc5之后,治疗乳腺癌和骨质疏松的候选化合物——新型雷洛昔芬衍生物等多个颇具潜力的化合物又纷纷被发现报告。       

    一个个对业界影响颇大的新药“苗子”在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和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涌现”,有力地向世界宣告:一个用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与国际规范接轨的中国新药研发体系,正在显示其源头创新的实力——中国创造的新药正初露曙光。        

逼上创新路       

    是什么让“中国新药”的诞生变得如此紧迫?知识产权!       

    回放新中国建国以后几十年走过的历程,仿制国外药物曾使我们得以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医药生产体系,基本保障了人民的健康需求。随着中国改革开发不断深入,药物的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1993年起,美国、欧共体、日本相继和中国签订了知识产权保护协定,中国不能再无偿仿制别国的ZL保护药物。        

    这种新格局无疑狠狠地将了我们一军,加强新药创制迫在眉睫。1996年,国家决定在上海张江建立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科技部在“九五”期间实施旨在推动自主创新的“1035”计划。在国家、上海市、中科院和浦东新区的支持下,新药筛选中心、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开始出现在张江大地。      

十年筑体系       

    上个世纪,我国新药创制曾经陆续出现过一些“妙手偶得”式的零星“佳作”,却缺少系统化、规模化、可持续的创新研究,也缺少用高技术装备起来的创新“集团军”。立足中国国情,尽可能采用最新技术,努力与国际规范接轨,成为我国建立新药创新体系的目标。       

    药物的源头创新,必须从找到药物的先导化合物开始。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就承担着这个“源头”创新的重任。       

     从1997年起,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建立起了颇具特色、拥有十余万样品的化合物库,建立起了一大批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筛选模型,还紧跟国际科研步伐,发展起了高通量和高内涵筛选技术,大大缩小了与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差距。       

    解开环孢菌素A新作用机理之谜、找到并合成Boc5、发现细胞凋亡关键酶Caspase-3抑制剂和新型雷洛昔芬衍生物等一批新药“苗头”化合物,十年 “积跬步”,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渐渐赢得国际业界的高度关注,中国的新药研发进程也逐步进入了世界医药研发舞台的聚光灯下——       

    前些日子,法国著名医药企业施维雅公司副总裁专程飞来上海,递给主任王明伟博士的,是从机载杂志上撕下的关于Boc5的法文报道。       

    最近,两位国际药界巨擘,前瑞士罗氏公司资深副总裁塔马斯·巴特菲教授和前美国辉瑞公司全球研发资深副总裁西蒙·坎贝尔博士又主动请求作为科学顾问加盟筛选中心,前来从事“令人兴奋的研发”。        

20年征程远       

    1997年,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开始在张江筹建,2003年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搬迁至张江。如今“药谷”张江已拥有以药物所为核心,汇聚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新药安全评价中心等几十个研究中心,以及众多医药企业的比较完整的新药研发生态链。       

    为“药谷”建立呕心沥血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前任所长、如今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院士,将Boc5称为中国新药自主创新的一支“报春花”,它意味着中国新药创制的源头已经启动,中国新药研发的春天即将到来。       

    中国制药人心中,一直怀抱着这样一个梦想:在2000年初步建立起我国新药研发体系雏形的基础上,到2010年使我国药物研发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居于国际新药研发“第二方阵”的领先地位;到2020年,争取进入或接近国际新药研发的“第一方阵”,在国际先进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       

    显然,中国医药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明伟接到国外医药公司的“橄榄枝”,愿意对Boc5的后续研发投入的金额达数亿美元,但他仍坚持与国内药企探寻联手之路。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和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正埋头苦干,让创新源头的活水能真正冲出中国新药创制的市场化之路。

     相关报道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与澳大利亚Dimerix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新药筛选合作研究
      医药经济报

    上海药物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与澳大利亚Dimeri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Dimerix)近日宣布,双方将把Dimerix拥有的异源二聚体G蛋白偶联受体功能检测技术应用于高通量筛选,并籍此研究开发创新药物。

    据新药筛选中心介绍,目前几乎一半上市药品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发挥药效,在销售最好的200种药品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直接作用于该类受体。直到最近,这些药物一直被认为仅在对特定的同源单体受体产生调节功效。大量最新研究数据表明,G蛋白偶联受体可以形成复合体,如异源二聚体,但目前尚无商业化的手段来发现以异源二聚体靶点的活性化合物。

    Dimeri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西澳大学医学院的衍生公司,旨在拓展对新型及现有G蛋白偶联受体药物与其靶点间相互作用的认识。Dimerix采用其专有的GPCRHit技术来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的异源二聚作用,希望改良现有相关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发现它们的新用途。该技术是一项已取得ZL授权的基于细胞水平的研究方法,它能够检测G蛋白偶联受体异源二聚体被配体依赖性活化的效应,并在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反应体系验证和发现了已知和未知的异源二聚体。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在以高通量筛选技术为基础进行工业化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王明伟教授说:“通过合作,我们将建立全球首个针对G蛋白偶联受体异源二聚体靶点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我们很高兴能与澳洲的科学家共同发现新一代G蛋白偶联受体药物,造福人类。”

     Dimeri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James Williams博士评论道:“G蛋白偶联受体GPCR异源二聚体为增进现有的G蛋白偶联受体药物及研发新的相关药物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为澳大利亚的药物创新研究带来了世界一流的专业技术和基础设施,这项合作对双方来说均有重大的意义。”


    相关报道
   上海科学家在乳腺癌药物研究取创新成果
    新民晚报

    上海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比现有乳腺癌预防药物更好的“替代品”,这一发现对乳腺癌的治疗具有推陈出新的意义。昨天,记者从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获悉,该中心王明伟课题组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毓元课题组合作,筛选出了一个命名为Y134的化合物,为开发出治疗妇女雌激素相关性疾病的药物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雷洛昔芬”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乳腺癌预防药物,作为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当它进入绝经妇女体内后,能在骨骼和心血管系统中发挥雌激素样效应,从而治疗骨质疏松症,并降低乳腺癌的发病几率。王明伟研究员告诉记者,这种药物的局限性在于经过肝脏代谢后,仅有2%的药物具有生物活性并进入体循环,因此,它对于乳腺癌的治疗作用并不明显。

    为此,上海科研人员通过对数百个雷洛昔芬衍生物进行研究,终于发现,一个命名为Y134的化合物在动物体内对乳腺组织表现出显著优于雷洛昔芬的“专一选择性”,这样一来,如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新型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对乳腺癌的治疗作用就有望不再“蜻蜓点水”,而是能治疗多种雌激素相关性疾病。据悉,国际著名乳腺癌研究专家乔丹博士在《英国药理学杂志》上高度评价了该研究成果,他认为,中国科学家的发现对于乳腺癌的治疗具有推陈出新的意义。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