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热带医学之父:万巴德的早期医疗事业

2014.6.30

banquan21.jpeg

  讲到“热带”这个名词,大多数人通常会想到非洲、印度乃至加勒比海与东南亚,很少有人会把中国和热带联想在一起甚至认为中国是个热带国家。然而,“热带医学”这门学科的创建,却和中国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奠定这门学科知识基础的关键研究之一,就是在中国进行的。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段历史的关键人物是有“热带医学之父”(father of tropical medicine)美誉的英国医师万巴德(Patrick Manson,1844—1922)。

  万巴德之所以有此号称,主要来自他一生的医学事业成就:自1897年到1912年担任英国殖民部医学顾问(Medical Adviser to the Colonial Office),为热带殖民地医疗问题提供专家意见,并对大英帝国殖民医学政策发挥重大影响力。透过他和英国政府的关系,万巴德在殖民部长钱伯伦(Joseph Chamberlain)的鼎力支持下,于1899年创立伦敦热带医学校(London School of Tropical Medicine)。该校为前往热带殖民地服务的医疗官员和医疗传教士提供专业课程训练,并且成为欧美最重要的热带医学研究机构之一。这所学校目前还存在,将名称改为“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学校”(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现今仍旧是热带医学以及公共卫生的研究重镇,尤其致力于探讨发展中国家卫生问题的解决之道。返英后万巴德提出蚊子可能是疟原虫宿主的假说,并于1894 到1898 年间和在印度服役的英国军医官罗斯(Ronald Ross,1857—1932)合作研究,证明蚊子是疟原虫的宿主且疟疾是经由蚊子的叮咬而传播。罗斯因此发现而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万巴德在1898年出版的《热带疾病》(Tropical Diseases )则成为此新兴医学专科的重要著作,是热带地区许多医师必备的参考书。此书日后多次修订再版,为纪念万巴德的成就,至今仍以其名出版。然而,万巴德前半生的医学事业却是为大清帝国服务,他一生最重要的医学研究是在中国进行的。

  万巴德出生于苏格兰亚伯丁郡的小康家庭,父亲是银行经理。青少年时他并未打算习医,原本有志成为工程师,因此十多岁就到家乡附近的铁工厂当学徒。实习过程他背部不适,医生诊断是脊椎侧弯,要求万巴德静养不可从事粗重工作。由于万巴德喜好观察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休养期间,他就到离家不远的亚伯丁大学(Aberdeen University)旁听研习自然史(Nature History)课程。“自然史”这个名词现在比较少听到,因为这门学问现在已经分化、专门化成为各个不同的专业学科,像是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及地理学等学科。修完自然史课程后,教授跟万巴德说他修这门课可以抵医学院医学系的学分(自然史是当时亚伯丁大学医学校学生必须研修的科目),万巴德于是申请进入该校医学系就读。他在1860 年十六岁进医学院,1865 年拿到医学士学位,1866 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MD)。

  毕业后万巴德面临寻找工作的现实问题。当时在英国,当医师是中下阶级(lower middle class)提升财富和社会位阶的方法之一,然而,那时英国关于医学校设立的规范并不严格,英国医师有过剩现象,而且万巴德是苏格兰人,由于英国收入较为丰厚的医疗市场主要在英格兰,一个初出医学院的苏格兰医师要在英格兰成功开业并不容易。不过英国是个大帝国,需要有许多人员驻扎海外,包括殖民政府官员、海军人员和派驻在海外的军队,当时也有很多传教士利用医学在海外传教,因此苏格兰或爱尔兰这种英国边陲地带出身的医生,出路之一就是到海外,包括担任海军船医、陆军军医或殖民政府的医学官员。此外因为英格兰信奉圣公会,而苏格兰信奉长老会,信奉教派使得苏格兰人在英国的发展受到一些限制,例如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若不是圣公会的信徒是不能进去的。所以万巴德如同许多苏格兰医生一样,因为在本土发展受限制,就往海外发展。

  万巴德找到的工作,就是中国清朝政府的海关医官。英法联军之役结束后条约规定,中国海关需要由英国籍的总税务司长(Inspector-General)管理。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安排,当时英国对中国领土并没有野心,主要的兴趣是和中国做生意、赚取贸易利益。英国人认为中国官僚管理的海关缺乏效率,若由英国人来管中国的海关可以提升效率,较有利于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海关交由英国人管理,海关的外籍雇员其实算是中国政府的公仆。万巴德在1866 年来到台湾高雄(旧名打狗)担任海关医官。当时的总税务司长赫德(Robert Hart)在海关设立医疗勤务(Medical Service),在各通商口岸派驻医官。为什么英国人要在中国海关设置医官?因为交通要道容易传染疾病,包括船等运输工具会带来外来疾病,万一疾病跑到中国港口的话,以后船航行到欧美等国,就会遭到检疫并且干扰贸易,因此设置医官来检查船员的健康情形、监督港埠的卫生状态,避免疫病的发生。此外,赫德还让海关出版半年刊的《海关医报》(Medical Reports ),刊登各地海关医官的医学报告。万巴德早期的研究论文都是刊登在这份刊物上面。

  打狗在当时不是一个很大的贸易港,所以万巴德在台湾南部其实过得颇为悠闲。他闲暇时经常去打猎,并观察台湾的麻风病状况,同时也在传教士马雅各的诊所帮忙。万巴德1871 年调到厦门。没想这个调动成为万巴德医学生涯的一个转捩点,因为厦门有许多丝虫病病患,让他得以展开对丝虫病的研究。

  万巴德在厦门除了担任海关医官之外,也在当地浸信会及外国商人出资的慈善医院服务当地人。也因此他接触到一些罹患象皮病(elephantiasis)的中国病人。这种病会引起病人下肢或阴囊肿大,由于病人下肢肿大有如象腿、且患部皮肤如大象的皮肤般粗糙皱折,因而得名。有的病人阴囊甚至肿大到十几二十磅重,导致病人行动极为不便。虽然现在已经知道这是丝虫感染导致淋巴循环阻塞而引起,但那时候欧美医学界还不了解此病的确切病因。这种病在热带国家常见,基本上欧洲医生认为是因为热带瘴气感染导致的风土病。当时欧洲人认为黄热病或疟疾等热带常见的疾病都是这类的气候病。而且欧洲人在温带没得这些病,在热带就得,也被认为是水土不服、瘴气所致。其预防方法是要尽量居住在凉爽干燥的地点,白天尽量不要活动减少晒太阳,而且为了避免瘴气,房子要盖得高一点,最好住在山坡上。

  当时欧洲人认为疟疾是一种吸入瘴气所引起的疾病,很多医师觉得象皮病也属于这类疾病。万巴德最初也以为象皮病是像这样的风土病,而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外科手术。万巴德是一个很好的临床外科医生,他发现有些著名外科医师主张的治疗方法,譬如碰到病人大腿或小腿肿大就把股动脉(femoral artery)结扎起来,其实治疗效果不好而且危险性高,所以他不建议做这种手术。万巴德花了很大心力研究最理想的手术方法,不仅把阴囊肿大的部分摘除,甚至还能保留病人的睾丸,而且手术也相当成功。万巴德到厦门教会医院工作不久时,当地出现了一个谣言,指教会的人在井里下毒,中毒的人必须改信基督教才会痊愈。在19 世纪基督教进入中国时,有很多反对基督教的谣言,经常引起反教的暴动,出现攻击基督教徒和传教士等冲突事件。正好那时有一个象皮病人来向万巴德求治,万巴德成功摘除他肿大的阴囊。这个戏剧性的手术让当地人大为佩服,因而消除了下毒谣言引起的紧张和危机。

  然而,19 世纪下半叶已有些欧洲医生怀疑象皮病是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法国医生德马盖(Jean-Nicholas Demarquay)1863 年治疗一名阴囊肿大的古巴病人,他把积在阴囊的液体抽出,并好奇地用显微镜加以观察,结果发现有很多丝状的小虫在里面蠕动。德马盖把此一寄生虫标本寄给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达凡(Casimir-Joseph Davaine),证实这是一种新发现的寄生虫。达凡还指出这些寄生虫形态简单、还看不出明显的器官发育,应该是幼虫。1866 年德国裔的巴西医生温克勒(Otto E. H. Wucherer),也在一名血尿病人的尿液里观察到丝虫。到了1871 年对此寄生虫的研究又有重大突破。印度的英国医生路易斯(Timothy Richard Lewis)在病人尿液的乳糜状液体中发现丝虫,同时他也抽病人的血,发现血液里也有丝虫,因此知道丝虫会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中。

  当时寄生虫学了解到寄生虫往往有两个宿主(host),寄生虫的生命史(lifecycle)中会在一个宿主体内行无性生殖、在另一个宿主体内才会行有性生殖。那时德国一些医生,例如著名的病理学家维萧(Rudolf Virchow)曾做过研究,了解到有些寄生虫可借由饮食传染。例如人吃了有旋毛虫的猪肉就会染病,他们拿有旋毛虫的猪肉喂狗或狐狸,发现实验动物会得这种寄生虫病。甚至还有医师用死刑犯做同样的喂食实验,处死后解剖也在肌肉中发现旋毛虫。路易斯很想知道丝虫的第二个宿主是什么,因此仿效这些德国医师做了很多动物喂食实验,把病人身上小虫拿去喂狗、兔子、青蛙,希望能找出第二宿主,但都徒劳无功。因此医界还不了解丝虫如何跑出人体外去传给另外一个人,又究竟是透过什么媒介来传染。当时西方医学界认为寄生虫的主要感染管道是由口而入的饮食传染,却没有人怀疑昆虫可以传染这种疾病。那时人们还不知道昆虫是传播某些疾病的媒介,且是一些寄生虫的宿主。

  万巴德在1875 年第一次回英国休长假,他做了当时在海外工作的英国年轻人工作稳定后第一次休假会做的大事:相亲结婚。此外,他也前往知识的宝库大英博物馆内的大英图书馆,阅读象皮病相关文献。读到驻印英国医师路易斯的重要研究,使他改变想法,认为这种疾病应是寄生虫病。返回厦门后,万巴德着手研究,试图了解丝虫的中间宿主是什么动物,以及成虫到底寄生在人体什么地方?因为血液中这么多幼虫,表示一定有成虫在人体内繁殖后代。但由于中国人传统观念无法接受解剖尸体,进行研究有困难。有一次万巴德花大钱向一位穷寡妇买了一具象皮病病人的尸体,晚上躲在病人狭窄的房间里摸黑做解剖工作,怕被中国人看到会引起恐慌,结果仍找不到成虫。又有一次万巴德和弟弟万大敝(David Manson)一起解剖尸体,不幸被厦门民众看到而受到责难。后来他转而从研究动物寄生虫开始,因为当时厦门有不少狗暴毙,狗主人认为有人对狗下毒,并把狗交给英国医生解剖来了解狗的死因。医生一解剖,发现狗的心脏有很多丝虫,阻塞住心脏瓣膜而死,因此发现狗也有丝虫病。万巴德做了很多狗和鸟的丝虫病研究,自称这是比较病理学(comparative pathology)。万巴德发现狗的血液里丝虫数量非常多,他算过血液里这些丝虫幼虫如果在狗体内长大,可能会把狗体撑爆,所以丝虫不可能在狗的体内成长,一定有一个宿主把虫带到狗体外。万巴德进而推断人的丝虫也应该如此。

  可是人体内的丝虫幼虫如何跑到体外?一个可能是从尿液,但万巴德认为此一可能性很小,因为不是所有感染丝虫的人都有乳糜状尿液。而且出现乳糜状尿液的病人都已经感染相当严重了,才会有此病理状态发生。万巴德认为丝虫和宿主应该是彼此能够适应,否则让宿主病重而死,丝虫也活不了,难以继续传播下去。因此丝虫必然有管道让宿主还未严重发病之前,就脱离到体外感染第二宿主。万巴德认为丝虫也不是透过饮食经口传染给第二宿主,因为中国人没有吃人肉的习俗。后来万巴德想到应是某种吸血昆虫把丝虫从人体中带出,但吸血昆虫很多,包括虱子、跳蚤以及蚊子等,其中蚊子还有相当多种类。于是万巴德从疾病的地理分布来思考,认为象皮病只在某些特定区域、热带国家才有,因此中间宿主的地理分布应该和象皮病的分布一致。所以寒带国家也有的虱子和跳蚤,这两种昆虫应当不是宿主。且万巴德发现厦门常见的两种蚊子的分布状况和象皮病的地理分布相当一致,而从这两种蚊子入手研究。后来果然发现其中一种确实是人类丝虫的中间宿主。

  万巴德透过抽血观察发觉在厦门有不少人感染丝虫,其中也有人血液中虽然有丝虫但未发生象皮病。直到万巴德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找来一个丝虫病患者睡在一间房里,房间晚上门窗大开吸引蚊子进来,隔了一段时间后再把门窗关起来,第二天早上用烟熏蚊子,等到蚊子变得迟钝之后,万巴德耐心地捕捉蚊子放进药罐中。万巴德利用这些吸过丝虫患者血液的蚊子做实验,他在显微镜下解剖蚊子,观察结构简单的丝虫在蚊子体内会不会成长。如果丝虫没有被蚊子消化掉,而且会成长,那么蚊子就是中间宿主。结果万巴德观察到丝虫不但没有被蚊子的胃消化、反而在蚊子体内继续成长。

  只是万巴德的研究一周后就观察不下去,因为蚊子都饿死了。这是由于万巴德受到当时流行的观念所误导,以为蚊子一生只吸一次血,吸完血产卵后就死在水里。他不晓得蚊子会吸很多次血。万巴德推想感染了丝虫的蚊子在水上产卵之后就死在水中,丝虫进入水里,而人喝了含有丝虫的水就会感染此一疾病。所以严格说来万巴德只解开了丝虫生命史一半的谜,他不知道蚊子会二度叮咬人,透过唾液把丝虫成虫传染到人体。但这个研究已经指出昆虫在寄生虫疾病的传播过程中扮演极重要角色,让从事热带疾病研究的医生把注意力和思考方向转到昆虫身上,对寄生虫学和热带医学有重大影响。后来西方医学界陆续发现黄热病、疟疾和昏睡病等疾病都是透过昆虫来传播方式,追根究底就是万巴德的丝虫研究开启了这样的研究方向。

  万巴德在1883 年辞去海关医官的工作,转往香港开业,希望赚多一点钱退休回英国。在香港他做了不少事,例如李鸿章舌下长了一个脓疡,也请万巴德北上为他动手术。另外,因为他有痛风毛病,因而在1887 年延揽他在苏格兰亚伯丁大学医学院的学弟康德黎(James Cantile)到香港和他一起开业。康德黎提议应该在香港创办一家收中国学生的西医学校,此构想得到万巴德的认可,并且担任该医学校的校长。孙中山也是进入这个医学校就读的学生之一,万巴德和康德黎都是他的老师。这间学校成了今日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港人将万巴德的名字称为“白文信”,这是和他英文名字类近的广东话发音,“万巴德”则是台湾闽南语的发音。

  除西医书院之外,万巴德在香港开创的另一事业是成立了一家牛奶公司。为了给当地儿童与病人提供纯净、便宜的牛奶,1886 年万巴德与六名商人集资三万元港币,购买八十头乳牛,在薄扶林设立一家名为“酪农场”(Dairy Farm)的公司。万巴德宣称:“就卫生观点而言,牛奶供应的重要性仅次于饮水供应。”然而,香港当地牛奶价格太过昂贵、供应不稳定,品质也令人诟病,他因而决定集资成立公司,一方面平价提供优质牛奶给病人、儿童乃至贫穷人家,让这项重要的滋养食物不再是有钱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一方面,也要让牛奶公司的投资人获利。酪农场经营起步并不顺利,第一年亏损13186.91元,但第二年情况好转,获利3584.37 元,且牛只健康良好,牛奶供不应求。酪农场日后经营相当成功,公司现还存在,是怡和洋行集团(Jardine Matheson Group)的成员,股票在伦敦上市。目前从事多角化经营食品、超市、连锁餐厅与药房等业务。虽然万巴德日后离开香港,未再涉入酪农场的营运,但推动成立这家公司却是他创业精神的另一例证。

  万巴德在1889 年退休回苏格兰,但天不从人愿,中国货币贬值,万巴德从中国海关领取的退休金不足以让他维持生活。为了经济因素,万巴德在1890 年前往伦敦开业,他因丝虫病研究而有相当名气,在格林尼治的海员医院专门治疗罹患热带疾病的英国水手,也开始在医学校演讲、教授热带医学,成为知名的热带医学专家,展开他后半生显赫重要的医学事业。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