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心房颤动的用药指南

2021.8.02

  近年来房颤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我国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房颤患病率(0.9%)高于女性(0.7%),80岁以上房颤患病率达7.5%。此外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以达到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衰、左心房扩大、年龄超过65岁等。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律增快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率(正常人的2倍)。

  房颤治疗目的包括:(1)恢复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的最佳结果。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2)控制快速心室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3)防止血栓形成和中风:在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中风的发生。

  房颤的治疗包括原发病的治疗、药物治疗、射频消融及外科治疗等方法,其中药物治疗是至关重要。现将药物治疗进展总结如下:

  控制心室率:对于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与节律的控制,一直没有定论。近年来国外针对房颤患者心室率与节律的控制优劣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将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心室率控制组和节律控制组,观察结果显示节律控制组死亡率有增高趋势,主要死亡原因为非心血管事件,节律控制组的脑卒中发生率也较高。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对患者症状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程度相似。心室率控制组β受体阻断剂应用较多,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节律控制组华法林使用较少及转为窦律后停用华法林,增加了脑卒中的发生率。心室率控制组左、右心房直径均显著增大, 而节律控制组仅左房直径增大结果显示控制心室率可预防左室功能恶化。

  目前应用于临床来控制心室率的药物主要是β受体阻断剂、地高辛,β 受体阻断剂及地高辛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予胺碘酮静脉给药达到早期 β 肾上腺素能受体及钙通道阻断的作用。不宜进行复律治疗房颤患者考虑进行心室率控制治疗,指征如下:

  ①永久性房颤;

  ②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心室率很快;

  ③阵发性房颤,抗心律失常药效果不理想;

  ④持续性房颤病程<6个月,1-2种药物不能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⑤持续性房颤病程≥6 个月,且有器质性心脏病不能纠正、严重心力衰竭伴房颤、年龄>65 岁、急性房颤发作者。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主要有: 洋地黄类制剂、β 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胺碘酮兼有复律及降低心室率的作用,可作二线用药。洋地黄类制剂用于控制休息状态下的心室率,伴心功能障碍时效果更佳,β 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用于控制运动状态下心室率。

  控制节律: 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min,心跳频率达到100-160次/min,但心跳节律不规整,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应用药物有效地控制节律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明显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预防慢性房颤所导致的心脏结构重构、电重构、心房局部血栓形成等。控制节律的用药物有: IA 类、IC 类、Ⅲ及Ⅳ类药物常用口服复律药物: 普罗帕酮、胺碘酮、多非利特; 常用静脉复律药物:胺碘酮、普罗帕酮、依布利特。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首选胺碘酮,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可首选 IA 类药物。房颤复律药物也用于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 依布利特除外),胺碘酮、普罗帕酮、多非利特、阿奇利特、索他洛尔在临床上较为常用。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