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2022.7.22

  流行病学

  地理分布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自 1964 年在西藏发现人体旋毛虫病以来,云南、广东、广西、四川、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湖北、四川等地均已有本病的散发或暴发流行。

  目前,云南、湖北和河南等省为我国旋毛虫病的高发区。云南省自 1964~1999 年底已暴发旋毛虫病 442次,发病 20344 人,死亡 217人。在442次暴发中,除7次是因生食野猪肉、山羊肉、麂肉、竹鼠肉外,其他均因生食或半生食猪肉而感染( 庞颜坤和张莉莉,1999;李彦忠等,1999)。湖北省在 1982~1996 年间,共暴发旋毛虫病 65 次,发病 1548 人,均因食猪肉所致(吴炽熙等,1996)。河南省自 1957 年首次在猪体检出旋毛虫以来,以后每年均有检出且检出率逐年升高,如在 1980 年邓州市猪的旋毛虫感染率曾高达 50.4%。1995 年,王培仁等对河南省15个地、市市场上出售的猪肉进行旋毛虫调查,结果发现 11 个地市有旋毛虫病猪存在,旋毛虫平均检出率为 4.27% 。人体旋毛虫病自 1984 年在南阳地区发现以来,流行范围不断扩大,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其流行区已从南阳逐渐向北扩散到驻马店、平顶山、漯河、许昌、洛阳及郑州等地,1984~1998年已发生人体旋毛虫病暴发 14 次,发病 516人。仅郑州市自 1992 年发现旋毛虫病以来,已发生7次暴发流行,其中 1995 年 12 月~1996年2月发生的本病暴发,发病达 212 人。

  流行因素

  Campbell(1988)提出了旋毛虫病的两个传播环,即家养动物环和野生动物环,人是作为这两个传播环的旁系,在无人类感染的情况下,这两个传播环均能各自运转。

  (1)传染源: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及食肉鸟类对旋毛虫均易感,现已发现有 150 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自然感染旋毛虫,这些动物互相残杀吞食或食入含有旋毛虫活幼虫的动物尸体而互相传播。但因人多食猪肉,故以猪与人体感染的关系最密切,其次为野猪、熊等。据统计,在我国发生的 548 次旋毛虫病暴发中,因食猪肉引起者为 525 次(95.8% ),其次为狗肉(8 次,占 1.5% )。

  猪的感染主要是由于吞食含有旋毛虫囊包的肉屑或鼠类。我国 26 个省、市、自治区已发现有猪旋毛虫病,屠宰猪群中旋毛虫检出率在 0.1%~34.2% 的 5个省区分别是:辽宁为0.34%,黑龙江 0.12%,湖北 2.18%,河南 34.2%及 云南1%。

  我国狗的旋毛虫感染率也较高,辽宁省为0.8%~28.6%,吉林为9.8% ,黑龙江为4.9%~54.3% ,河北为11.3% ,甘肃为0.9%~ 27.2% ,河南为7% ,湖北为18.6% ,广西为33.3% ,云南为9.6%~10.4%。

  在我国发生的因食狗肉引起的旋毛虫病暴发,发生于吉林、辽宁和北京,主要因生食凉拌狗肉或涮狗肉所致( 侯汉武等,1983;姜汉范等,1989;汪培山等,1989)。

  此外 ,近年来因食草食动物和野生动物肉类而引起的旋毛虫病暴发在我国及其他国家多有报道,已成为目前旋毛虫病研究方面的热门课题,现分述如下:

  草食动物由于其食物中通常不含肉类而认为不会感染旋毛虫,但至1999底,仅我国大陆地区已发生7次因食涮羊肉或烤羊肉而引起的旋毛虫病暴发(庞天翔,1991)。

  草食动物自然感染旋毛虫的原因可能是其饲料中掺入了含有旋毛虫的肉屑、泔水或用洗肉水拌草料,或是在放牧时食入了被腐烂动物尸体污染的青草所致。虽然草食动物感染旋毛虫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上述事实表明草食动物作为人体旋毛虫病感染来源的重要性却在逐步增加。

  海豹、鲸及猫头鹰等动物也有旋毛虫感染的报道。

  (2)感染方式:人体感染旋毛虫病主要是因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旋毛虫的猪肉和其他动物的肉类所致,其感染方式取决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①吃生肉,云南省等少数民族地区,常将生肉剁碎或切成肉丝,伴以佐料后生食(傣族叫“剁生”,白族叫“生皮”)。我国东北地区则有生吃凉拌狗肉的习惯。②吃“过桥米线”,系将生猪肉片浸入热油汤中烫吃,如汤的温度不够、烫的时间不长或肉片太厚,则都有可能导致感染。“ 过桥米线”为云南著名的地方小吃,现已被全国大多数地区引进,仅郑州市已有数家“过桥米线”饭馆,就餐时应注意避免感染旋毛虫。③吃腌肉、香肠、腊肠或酸肉(生肉发酵)等,在熏烤、腌制、曝晒等方法加工制作肉类食品时,常不足以杀死肉中的幼虫。如果加热烹调时间不足,食后亦可感染。如 1995 年广西德保县发生的本病暴发流行就是因为食腌酸生猪肉所致,发病率为59% ,病死率达 7.5%(卢汉兴等,1996)。④喝生血,有的民族有喝生血的习惯,如血中含有移行期的旋毛虫幼虫,则亦有可能引起感染。⑤生熟刀砧不分,切生熟食品的刀、砧不分开,造成含有旋毛虫幼虫囊包的肉屑污染刀砧,继而又污染熟食或凉拌菜,也可导致感染。

  我国北方地区居民一般无吃生肉或半生肉的习惯,旋毛虫病的暴发流行多因聚餐时吃“ 涮猪肉”、“串白肉”、“炸春卷”、爆炒猪肉片或未煮熟的猪肉水饺所致;散发病例多因家庭生、熟刀砧不分、尝饺子馅、吃红烧肉或猪头肉等所致。但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亦有因食“ 凉拌生猪肉丝”、生猪肉饺子馅而感染者。此外,居民吃火锅和烤羊肉串者日渐增多,若肉片厚或涮、烤的时间短,则不能杀死肉中的旋毛虫也可感染本病。

  此外,随着近年来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加,旋毛虫病非流行区的居民在流行区感染了旋毛虫而返回原籍后发病,因当地医生对本病多不认识,常造成长期误诊。

  (3)幼虫的抵抗力:旋毛虫囊包内的幼虫抵抗力较强,能耐低温。如猪肉中囊包内的幼虫在 -15℃ 时贮存近 20d 才死亡,-12℃ 时可存活 57d;北极熊肉中的幼虫甚至在 -15℃ 冰冻保存 12个月以后还能存活,并对实验动物仍具有感染性(Dick 等,1978)。囊包在腐肉中也能存活 2~3 个月。熏烤、烙制及曝晒等常不能杀死囊包内的幼虫。最近,西藏有因生食风干的熊肉干而引起旋毛虫病的报道。但是,旋毛虫幼虫不耐热,在70℃时囊包内的幼虫即可被杀死。因此,生食或半生食受染的猪肉或其他动物肉类及其制成品,是人类感染的主要方式。暴发流行与食肉习惯密切相关,发病人数中吃生肉者占 90% 以上,完全熟食者则不发病。

  (4)发病季节:我国的散发病例见于一年四季。暴发病例多发生于节假日、当地居民的传统节日或婚丧、盖房等宴会时。河南省的病例多发生于中秋节、冬至、元旦及春节前后,可能与此时个体屠宰户增多、肉检工作不严致旋毛虫病猪肉上市,加之此时居民食肉量增加、感染机会增多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

  (5)易感人群:不论男女老幼和种族,对旋毛虫均易感。

  发病机制

  旋毛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阶段为幼虫,其致病作用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食入囊包的数量、幼虫的发育阶段、幼虫侵犯的部位及宿主的功能状态等,尤以前两个因素更为重要。轻度感染如摄入 20~30 个幼虫囊包常不发病;如摄入数千个幼虫囊包,则可产生严重感染。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