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旋毛虫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学

2022.7.22

  发病机制

  旋毛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阶段为幼虫,其致病作用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食入囊包的数量、幼虫的发育阶段、幼虫侵犯的部位及宿主的功能状态等,尤以前两个因素更为重要。轻度感染如摄入 20~30 个幼虫囊包常不发病;如摄入数千个幼虫囊包,则可产生严重感染。

  病理学

  旋毛虫的致病过程可分为连续的3个时期:

  1. 侵入期(约1周):由于脱囊幼虫和成虫侵入肠粘膜,尤其是成虫以肠绒毛为食,加之虫体的排泄物、分泌物及产出的大量幼虫的刺激,引起十二指肠和空肠广泛炎症,局部充血、水肿、灶性出血,甚至出现表浅溃疡,但病变一般比较轻微。旋毛虫病人的死后尸检结果发现,胃肠道病变常不明显,仅有小的溃疡,出血性病变并不常见。

  2. 幼虫移行期(2~3 周): 雌虫产出的新生幼虫从肠粘膜侵入血循环中移行,并穿破各脏器的毛细血管,其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及过敏反应。幼虫侵入肌肉时,使肌纤维遭到严重破坏,表现为肌纤维肿胀、排列紊乱、横纹消失、呈网状结构,间质有轻度水肿和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从而导致全身性血管炎和肌炎。幼虫侵入其他脏器时导致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损伤,亦可引起急性炎症与间质水肿,如心肌炎、肺炎、脑炎等。心肌中偶可查到幼虫,但从未见其形成囊包。心肌可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是心肌、心内膜的充血、水肿,间质性炎症甚至心肌坏死。心包腔可有较多的积液。心肌炎并发心力衰竭是本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重度感染者,幼虫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和颅内压增高,大脑皮层下可见肉芽肿样结节,脑脊液中偶可查到幼虫。幼虫移行损害肺毛细血管时可导致灶性出血或广泛性肺出血、肺水肿、支气管肺炎、胸膜炎甚至胸腔积液。

  幼虫最后定居于横纹肌,被侵犯的肌肉以膈肌、咀嚼肌、舌肌、肋间肌、肱二头肌和腓肠肌等为多见,可能是因为这些肌肉活动频繁,血液供应丰富,侵入的幼虫数量较多以及肌糖原含量较低,有利于囊包的形成之故。横纹肌的主要病理变化依次有:①肌纤维变性和肌浆溶解;②幼虫逐渐死亡后引起肉芽肿反应;③囊包形成;④囊包从两端开始钙化,继而波及整个囊包。

  3. 成囊期(4~16周): 随着虫龄的增长,虫体卷曲,幼虫定居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梭形,形成一梭形肌腔包围虫体。此时受侵犯的肌细胞膜尚保持完整。当肌细胞受损伤的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梭形肌腔内残存的肌细胞核急剧分裂和增殖,形成大量的幼稚型细胞核,集聚成团,具有共同的胞浆,形成共质体,即多核型的成肌细胞。继而,这种成肌细胞的胞核向梭形肌腔的四壁扩散,呈单层排列,附于胞腔壁上。此后,成肌细胞核的染色质逐渐浓缩,核仁逐渐消失,成肌细胞核周围出现多量肌浆。肌浆沿梭形肌腔壁展开与相邻细胞浆融合,巨大、圆形的成肌细胞核也逐渐变为扁平、菲薄,形成由单层细胞组成的梭形薄囊。这是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过程的表现。但由于幼虫的寄生,肌细胞的这一再生过程不能实现,已经变为扁平、菲薄的成肌细胞核进一步消失,发生透明性变。由于成肌细胞变成透明均质薄囊的过程反复进行,透明薄囊逐渐增厚,终于形成了囊包壁的内层,称透明层。自成肌细胞形成囊壁内层的过程开始后,肌细胞外周的炎性细胞浸润即逐渐减退,肌膜周围直接相连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最后在囊包外表形成一层很薄的囊壁外层,称纤维层( 张兆松,1994)。因此,囊包壁的外层较薄,由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是机体反应的结果。内层较厚,是机体对被损伤肌细胞进行修复的过程中,由成肌细胞转化而成的。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