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血清总IgE和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临床

2019.12.09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总lgE及EOS水平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HITACHI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BECKMAN COULTER GEN.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10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总lgE和血液EOS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0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中血清总IgE水平(阳性率)分别为:过敏性紫癜组(453.1±283.3)IU/ml(12/31,38.71%),湿疹组(531.3±224.5)IU/ml(16/20,80.00%),药疹组(489.7±285.2)IU/ml(9/19,47.37%),荨麻疹组(476.1±211.1)IU/ml(7/15,46.67%),接触性皮炎组(514.0±263.6)IU/ml(9/15,60.00%);血液EOS水平(阳性率)分别为:过敏性紫癜组(0.31±0.55)×109/L(6/31,19.35%),湿疹组(1.17±1.60)x109/L(11/20,55.00%),药疹组(0.48±0.48)x109/L(6/19,31.58%),荨麻疹组(0.46±0.52)×109/L(4/15,26.67%),接触性皮炎组(0.57±0.73)×109/L(5/15,33/33%),除过敏性紫癜组外,湿疹组、药疹组、荨麻疹组以及接触性皮炎组血清总IgE及EO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各组lgE值与EOS计数在统计学上均未发现明显相关性(-0.54<r<0.24)。

结论血清IgE及血液EOS在大多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中分别起到一定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解患者过敏的状态,为临床上过敏性皮肤病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以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关键词 过敏性皮肤病;总lgE;嗜酸性粒细胞;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

过敏性皮肤病主要是由于过敏原通过吸入、食入或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发机体产生变态反应,从而导致相应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药疹以及多种多样的皮炎等。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过敏性皮肤病发病率不断上升。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复杂,临床上往往因为病因不明确而反复发作,给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甚至引起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1,2]。Vandenbulcke L等[3]研究发现IgE在某些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对于检测总IgE水平或EOS计数对于过敏性皮肤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意义的看法不一,有学者认为血清总IgE升高不一定是过敏,而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总IgE水平也不一定不高,相对特异性IgE而言其检测价值不高[4]。也有学者认为血清总IgE及血液EOS在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检测可为诊断和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提供依据[5]。为了探讨血清总IgE和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检测了10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总IgE含量和EOS水平,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10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均系2011年2-4月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病人,符合文献[6,7]诊断标准。其中男47例,女53例,年龄1~85岁,平均年龄34.2岁,病程3d~17年。依疾病种类分为5组,分别为:①过敏性紫癜(aller-gic pttrpttra,AP)组,31例;②湿疹(eczema)组,20例;③药疹(drug eruption,DE)组,19例;④荨麻疹(urticaria)组,15例;⑤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CD)组,15例。正常对照组20例均系湘雅医院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7.0岁,无过敏性疾病及家族过敏史,无寄生虫感染史。所有标本均经湘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静脉采血5ml,其中2ml用EDTA-2Na抗凝,3ml注入促凝管,室温放置30min,4000r/min离心4min,分离血清,-20℃保存备用。所有受试患者在受试前2周内均未服用糖皮质激素。

1.2 仪器与试剂

总lgE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由日本电化生研株式会社提供;静脉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用BECKMAN COULTER GEN.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试剂采用原装配套试剂,均严格按照仪器与试剂说明书操作。

1.3参考范围

血清总lgE:0.0~358.0IU/ml,EOS计数:(0.05-0.50)x109/L。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总IgE值及EOS计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总IgE值及EOS计数异常增高例数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总IgE值与EOS计数的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

结果

2.1 各组血清总lgE测定结果

见表1。10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总IgE平均为(488.3±256.5)IU/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总IgE水平(P<0.05),其中有53例大于358.0IU/ml,占患者总数的53.00%。将各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总lgE值与正常对照组经t检验比较发现:湿疹组、药疹组、荨麻疹组和接触性皮炎组血清总Ig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过敏性紫癜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疾病中lgE阳性率最高的为湿疹组(80.00%),经卡方检验,湿疹组的lgE阳性率显著高于过敏性紫癜组(卡方=4.76,P<0.05),药疹组(卡方=4.51,P<0.05),荨麻疹组(卡方=4.23,P<0.05),而与接触性皮炎组的IgE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表明过敏性皮肤病中湿疹患者的血清总lgE值增高较为多见,其他多种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检测也可出现IgE值增高,但比例不是很高。

\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与湿疹组比较:*P<0.05

2.2各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液EOS测定结果
见表2。10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液EOS计数平均为(0.57±0.91)x109/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EOS水平(P<0.05),其中有32例大于0.5×109/L,占患者总数的32.00%。
将各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液EOS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经t检验比较发现:湿疹组、药疹组、荨麻疹组、接触性皮炎组血液EO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过敏性紫癜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2.3 血清总IgE值与血液EOS计数的关系

各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总IgE和血液EOS计数阳性率结果见图1。图中显示各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总lgE值升高均伴有EOS计数升高,但将各组的血清总IgE值与血液EOS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均未发现显著相关性(-0.54<r<0.24)。

讨论

正常人血清总IgE含量较低,大多数血清IgE低于200IU/ml,因此,必须用灵敏度高的方法才能准确对其进行检测。目前测定血清总IgE含量的报道多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IA),EIA法操作繁琐,反应时间长,抗原或抗体过量时可出现假阳性反应,不能保证抗原抗体沉淀完全,影响因素较多,定量的准确度不够高,结果的稳定性较难控制,不容易实现自动化操作。本文中测定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总IgE值所使用的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采用致敏的胶乳颗粒,增大了抗原抗体的反应面积,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拓宽了检测线性,具有准确度高、敏感性和稳定性好、方便快捷的优点,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诊疔的需要,适宜在有自动化生化分析仪的医疗机构推广使用。郭建晖[8]通过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了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血清总IgE含量,井与EIA法进行了比较,发现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IgE的准确性和精确度均明显优于ELA法。本研究通过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总IgE的含量和电阻抗法计数外周血中EOS水平来反映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病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摄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受体内外因素以及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影响,许多皮肤疾病。如荨麻疹、接触性皮炎、湿疹等都是由免疫反应介导的。过敏性皮肤病是皮肤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给临床上诊断、治疗和预防带来困难。现已知过敏原经皮肤或粘膜表面进入机体后.可活化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活化的B细胞对胞内摄取的过敏原进行加工处理,井将处理后的碎片呈递给能识别过敏原-MHCII类分子复合物的Th2细胞,随后Th2被诱导并活化产生IL一4、IL一5、IL一13等细胞困子,其中IL一4、IL一13可激发免疫球蛋白E重链恒定区的基因转录,诱导B细胞IgE的合成,而IL一5日刺激骨髓释放嗜酸粒细胞人血[9],引起血清IgE或EOS值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过敏反应。此外,Rosenwasser LJ等[10]也研究发现,IL一4日以增强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膜表面的低亲和力受体(FcεⅡ)的表达以及促进可溶性低亲和力IgE受体(sFcεⅡ)的产生,而FcεⅡ的表达增强以及FcεⅡ的产生过多均可使体内IgE的合成增加。体内合成的IgE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膜表面上的高亲和力受体(FcεⅡ)结合,当其与相同的过敏原再次接触时,可刺激上述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以及细胞趋化因子等),这些炎症介质作用于皮肤黏膜处,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等,表现为过敏性皮肤病的红斑,丘疹、水疱等症状。这些都表明血清总IgE含量升高在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病中其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临床上过敏性皮肤病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本次研究发现53.00%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总IgE升高,其中以湿疹和接触性皮炎最为明显,经统计分析表明:除过敏性紫癜组外,湿疹组,药疹组、荨麻疹组、接触性皮炎组血清总Ig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湿疹组的IgE阳性率显著高于过敏性紫癜组(卡方=4.76,P<0.05),药疹组(卡方=4.51,P<0.05),荨麻疹组(卡方=4.23,P<0.05),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另外,目前通过下调血清IgE水平(如使用抗一IgE抗体)来治疗过敏性疾病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如Rabinevitch N[11]等使用静脉内免疫球蛋白能明显减少Th淋巴细胞因子分泌,从而降低血清IgE水平,同时还具有协同糖皮质激素使用的作用,已治疗过敏性疾病。Hellman L尚研究用抗IgE的疫苗去除血清中特异性IgE(sIgE)以治疗变应性疾病[12]。此外,Holgate S[13]等研究发现omalizumab(专门作用于靶IgE重组人单克隆抗体)可与血清中游离IgE结合并且下调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εR I的表达,从而减少过敏原的呈递,Th2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在过敏性哮喘和鼻炎的治疗中效果较好并且较为安全,强调了IgE在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以上分析充分说明血清总IgE在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此外,本次还研究发现32.00%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液EOS计数升高,经统计分析后,除过敏性紫癜组外,湿疹组、药疹组.荨麻疹组、接触性皮炎组血清总Ig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EOS水平升高在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病中也起一定作用。研究发现,EOS可分泌大量具有高度毒性的神经毒素成分,包括主要碱性蛋白(major basic protein,MBP)、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素(eosinophil peroxidase,EPO)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这些物质可引起过敏性皮肤病的组织损伤和瘙痒[14]。何平平[15]等研究发现:趋化细胞因子是过敏性皮肤病中非常重要的介质,而eotaxin和RANTES是嗜酸粒细胞的最重要的趋化细胞因子,因而抑制嗜酸粒细胞的浸润是抗过敏的一种策略。这些进一步说明了嗜酸性粒细胞在过敏性疾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还发现某些过敏性皮肤病血清IgE水平增高多伴有血液EOS计数升高,但经统计分析各组疾病却并未发现二者的明显相关性。故而推测在过敏性皮肤病发病机制中,IgE和EOS可能各自独立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血清IgE及血液EOS在大多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中分别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临床了解患者过敏的状态,并为临床上过敏性皮肤病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以及疗效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单位: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检验科(湖南长沙410008);2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作者简介:易斌(1969一),男,博士,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生化检验和I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