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李孟森新成果可预警/示踪肝癌发生和转移

2013.2.06

  北京大学博士李孟森研究员发现在肝癌细胞膜上存在2种不同亲和常数的甲胎蛋白受体(AFPR),利用受体在肝癌细胞特异性表达的特性,用乙型肝炎病毒转染正常肝细胞,证明AFPR表达是预警肝癌发生的重要标志物,并通过荧光标记,示踪肝癌细胞的转移,研究结果在国际著名的癌症杂志《Cancer Letters》最新的一期上公布。

  肝癌的发生和肝细胞感染密切相关。研究已经发现80%的癌症与病原体感染有关,而肝癌的发生与肝细胞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尤为密切。由于感染HBV后,肝细胞被病毒自然重编程而变为干细胞,干细胞在甲胎蛋白(AFP)和癌蛋白的诱导下,向恶性方向发展而变为癌细胞。但是肝细胞恶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非常隐蔽,因而在临床上诊断为肝癌时,已经是中晚期,癌细胞已经转移,所以预警肝癌的发生对肝炎病毒携带者的高危人群有着重大的防治意义。

  AFP基因是肝细胞恶变时早期被激活的基因之一,因而在临床上其作为早期诊断肝癌的金标准。然而AFP在肝癌发生过程发挥何种作用并不清楚,李孟森博士经过长期的探索,发现在肝癌细胞膜上存在2种不同亲和常数的甲胎蛋白受体(AFPR),证明AFP能与受体结合后,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促进癌基因的表达,从而诱导肝细胞恶变,由于AFP发挥作用受AFPR的调节,因而李孟森博士认为AFPR的表达在肝细胞恶变过程应该早于AFP,也就是AFPR表达能够预警肝细胞的恶变,这是更新传统预警肝癌发生标志物的认识。2013年1月30日在国际著名的癌症杂志《Cancer Letters》发表了以李孟森博士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文,在论文里,李孟森课题组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Western blotting证明在体标本或体外肝细胞在HBV的-x 蛋白作用下,肝细胞AFPR的表达优先于其他癌蛋白如Ras、Src等,这是确定AFPR在肝癌细胞膜存在的重要研究,显示AFPR是肝细胞恶变的驱动因子,有望作为预警肝癌发生的标志物。研究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发现是,采用荧光量子点标记AFP后,通过静脉注射,能示踪癌细胞的转移。这些发现解决了手术时无法观察到的微小转移病灶,对精准清除癌细胞关键技术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由于研究结果有重大的科学意义,评审人给予“The paper represent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cutting edge scientific research which will greatly advance the frontier of AFP/AFPR science(论文代表一个极好的引领科学研究的例子,极大的推动甲胎蛋白及其受体领域的科学研究)”的评价。在肝癌细胞膜上特异性存在AFPR,可以解决示踪癌细胞转移的标志物问题,通过AFP和AFPR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采用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在活体观察肝癌细胞转移的微小病灶,突破了临床上无法看到微小转移的肝癌病灶的技术难关,为彻底治疗肝癌提出新的策略和手段。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