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红细胞形态及临床意义

2021.5.12

1)正常红细胞形态

① 原始红细胞:

胞体:直径15~20μ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呈钝角状或瘤状突起,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直径的4/5。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细胞粗密,核膜明显。核仁1~2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胞浆:量少,深蓝色,不透明,有油画蓝感,在核周围常形成透明区。

② 早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染色质可浓集或粗密的小块,较原红粗糙些。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量多,呈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

③ 中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8~15μm,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约占细胞大小的1/2,核染色质紧密,浓集成块,排列成呈车轮状,其中有明显空隙宛如打碎的墨砚感,核仁完全消失。胞浆:浆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因含不等量血红蛋白,可呈不同程度嗜多色性。

④ 晚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8~15μm,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固缩密集,呈紫黑色团块状,有时可见核碎裂,核溶解或核旁碎片,此为不正常分裂的表现。胞浆:量较多,不规则,颜色因含多量血红蛋白,几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粉红色或略带蓝色。

⑤ 网织红细胞:

为有核红细胞刚刚失去核的阶段,仍属尚未完全成熟红细胞,浆内尚有嗜碱性物质。在正常内占0.5~1.5%,直径8~9μm。用煌焦油蓝作活体染色时,可在红细胞内看见蓝色网状、线状或颗粒状网织结构。此种结构越多,常表示细胞越不成熟.根据网织红细胞的发育阶段可分为以下四型。I型:嗜碱性物质位于红细胞中央,如同致密的线团状,此型多存在于正常骨髓中。Ⅱ型:红细胞中央的线团状结构开始松散,此型也多存于骨髓中。Ⅲ型:网状结构开始松散。呈不规则的枝点状散在于红细胞浆内,末梢血内可见到。Ⅳ型:红细胞浆内的嗜碱性物质进一步减少,呈单独的点状或短丝状。正常人血液中的网织红细胞多为此型。

⑥ 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平均直径7.2μm,形态呈双面微凹之园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染色后呈淡红色略带紫色,中央部分较淡染,无核。

2)异常红细胞形态

① 红细胞大小不均:

正常红细胞大小较为一致,直径6~9μm,平均直径7.5μm。凡直径大于9μm者称为大红细胞,大于12μm者称巨大红细胞;大于16μm者称为超巨红细胞;小于6μm者称为小红细胞,在缺铁性贫血时,小红细胞多见;在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所致的巨幼红细胞型贫血时,大红细胞、巨红细胞常见,后者且可有严重的红细胞大小不均,各红细胞之间的直径可相关节2~3倍或更多。

② 红细胞形态不整:

a.靶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色深,外周呈苍白圈,在近红细胞边缘处又较深。宛如射击之靶,故名靶形细胞,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尤易见到。

b.镰状红细胞(drepanocyte):这种红细胞两端尖锐,长而狭,形如镰刀样,见于镰刀状红细胞型贫血。

c.球形红细胞:此种红细胞直径缩短(<6.4μm),厚度增加(>2.6μm),细胞中心区的血红蛋白比周围多,呈小球形状,故名球形红细胞。常见于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性溶血性贫血。

d.裂红细胞(schizocyte):系红细胞之碎片,外形不规则,有的可呈半圆盘状,有2至3个尖角或呈盔形,称盔形红细胞(helmet cell)。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乏病性溶血性贫血、癌转移等。

e.椭圆形红细胞(elliptocyte):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横径/长径<0.78。正常人椭圆形红细胞也可高达15%。这种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血贫及严重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到此细胞。

f.棘形红细胞(acanthocyte):红细胞这缘有较大突起,其间距不规则,长度与宽度不一。这种红细胞见于肝病、血浆β脂蛋白缺乏症或制片不及时,正常红细胞也会变成棘细胞。

g.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苍白区呈扁平口形,这种细胞正常人<4%,增高见于口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中毒时可>5%。

h.嗜多色性红细胞(polychromatic):如整个红细胞或其一部分呈灰蓝色则称为嗜多色性红细胞,它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体积多较大,其蓝色嗜碱性物质为胞浆中的核糖体,它随着细胞完全成熟而消失,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说明其骨髓造血功能活跃。在各种增生性贫血时均见增多,以溶血性贫血时更为多见。

i.嗜碱性点彩红细胞(basophilic stippling cell):乃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浆中存在着嗜碱性黑蓝颗粒而言,其颗粒较粗大,也可很细小,多少不一,其胞浆多具有某些嗜多性色调,此种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正常人血片中极少见,约占0.01%。此种细胞出现表示再生加速并有紊乱的现象。有人认为它是由于在铅、铋、锌、汞中毒时红细胞膜被金属损伤后,其胞浆中的核糖体发生聚集变性后着色所致。铅中毒病人此种细胞明显增多,为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j.豪-周小体(Howell-Jolly’s小体):呈圆形,大小约1~2μm,紫红色,位于成熟红细胞或有核红细胞的胞浆中,可一个或多个,此种物质可能是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染色质,也可能是核碎裂或核溶解后所剩下之残核部分。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恶性贫血、脾切除后、严重贫血、新生儿、白血病等。

k.卡波环(Cabot’s ring):为一细的线状环,呈圆环或“8”字形,染紫红色,存在于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之中,此种物质可能是纺锤体的痕迹,也可能是胞浆中脂蛋白变性所致。此种结构常与Howell-Jolly’s小体同时存在,见于铅中毒、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