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及血凝异常的临床...

2021.5.10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及血凝异常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凝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稳,长期高血糖刺激影响血脂代谢,并诱发血管内皮损伤及血管功能障碍,继发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机体局部血小板凝集及血凝平衡功能失调,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及高凝状态的发生。在身体不同脏器形成微血栓或血栓,导致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糖化血红蛋白是监测血糖控制的可靠指标,其浓度的变化可直接反应近6~8周血糖平均浓度[1]。为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程度与血脂、血凝异常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对我院内分泌科305例住院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5例糖尿病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内分泌科诊断明确的住院患者,年龄24~87岁,平均年龄(59±12)岁;其中单纯糖尿病患者18例,有合并症287例,病程6个月~30年;血红蛋白(HB)平均(135±18)g/L,HB<11 g/L为6.6%(20/305)。患者入院后均检测生化全项、血凝四项、血常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均采用住院首次结果。

 

  1.2  观察方法  

  

  按住院先后顺序选取诊断明确并符合标准病例,糖化血红蛋白(GHb)>6.5%为异常;血脂四项异常标准:总胆固醇(TC)>6.1 mmol/L、三酰甘油(TG)>1.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0.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3.1 mmol/L;血凝四项异常标准凝血酶原时间(PT)>14.7 s、纤维蛋白原(FIB)>4.0 g/L、凝血酶时间(TT)>18.0 s、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36.0 s。将观察病例按糖化血红蛋白<6.5%为正常组、>6.5%<10.0%为中值组、>10.0%为高值组,分析3组间血脂及凝血四项异常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异常增高与血脂代谢紊乱的关系 

 

    本组糖化血红蛋白升高270例,异常发生率为88.5%。糖化血红蛋白正常组,血脂异常检出率较低,3项以上同时异常检出率为零;当糖化蛋白异常时,不同浓度的糖化蛋白3组间血脂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5,P<0.01);正常组与中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高值组、中值组与高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91和23.76,P<0.01)。见表1。表1  糖尿病患者不同糖化蛋白浓度血脂异常检出率分析(略)

 

  2.2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不同浓度与血脂异常程度、血红蛋白浓度、血凝异常变化结果分析 

 

    糖尿病患者在糖化血红蛋白三组间均无明显贫血发生,3组均值均>130 g/L,血脂变化主要表现为代谢失衡,不同浓度糖化血红蛋白3组间比较,LDL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6,P<0.01)。相关分析TC和LDL与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25和0.200,P<0.05);TG与病程呈正相关(r值为0.117,P<0.05)。APTT均值则随糖化蛋白浓度增高而降低,呈明显负相关(r=-0.156,P<0.01),血液处于高凝状态,PT、TT基本无变化(P>0.05)。见表2。表2  糖尿病患者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血脂、血凝均值分布(略)

 

  3  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血液中葡萄糖缓慢、持续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也会相对增高,该指标作为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和早期并发症的监测指标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第59届美国糖尿病学会年会上提出所有糖尿病患者每年均应至少常规检测两次糖化血红蛋白,并作为血糖控制的金标准。美国1型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试验和英国2型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关系研究均把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糖尿病是以能量代谢紊乱为特点的疾病,早期累及血脂代谢多表现为失衡,总胆固醇各组分比例失调,表现为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进一步发展为TG的增高,TC升高不明显,本组病例观察正显示出此特点。与孙立海等[2]报道糖尿病患者处理餐后脂代谢能力减弱相吻合。符合张彤[3]报道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异常与TG存在平行升高趋势(P<0.05)。长期血脂异常可增加糖尿病患者肾脏微血管病变,增加尿蛋白的排出[4],诱发糖尿病肾病。另外,血脂长期异常亦是引起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代谢紊乱或血脂异常是早期肾脏损害的信号,应引起高度重视。凝血四项指标是一组凝血因子筛选试验,本组病例结果显示APTT降低及FIB的升高。与杜国有等[5]报道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APTT明显降低、FIB明显增高结果一致。APTT是血中Ⅷ因子、Ⅸ因子及FIB等多个凝血因子水平的另一项凝血功能的指标。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栓或微血栓形成,致使机体纤溶活性增强,血管损伤加重,凝血活性上升,APTT下降。FIB作为凝血因子Ⅰ是参与止血、形成血栓的主要物质[6],FIB增高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如TG渗入内膜,使动脉内膜的结构发生改变, FIB转化成纤维蛋白及降解产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FIB与血小板组成的聚合体是形成血栓的核心,这些不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通过对305糖尿病患者结果分析,说明对于糖尿病病情监测或疗效检测,仅作血糖会发生贻误治疗机会,必须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同时将血脂和血凝分析也列入观察项目,才能及早发现并发症前期表现,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新,府伟灵主编.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0.

 

  2 孙立海,钱敏雯.糖化血红蛋白代谢变化与餐后血脂的关联比较.临床和实验杂志,2006,5:209210.

 

  3 张彤.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血脂之间的关系.继续医学教育,2006,33:6971.

 

  4 石淑春,彭莉萍,莫殿军,等.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微量蛋白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检验医学与临床,2005,2:5657.

 

  5 杜国有,顾向明.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的分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12:1151.

 

  6 宗士刚,段静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与凝血指标变化的分析.大理学院学报,2006,12:2022.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