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弥散张量成像追踪齿状-红核-丘脑束在脑深部电刺激...-1

2022.2.09

弥散张量成像追踪齿状-红核-丘脑束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震颤症状的应用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这种可逆、可调节的治疗方式已被临床推广用于帕金森病治疗。最近白质纤维束在DBS治疗运动障碍疾病的作用得到重视。本研究纳入7例伴震颤症状的原发性帕金森病病例资料,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分析电极触点到齿状-红核-丘脑束的空间距离,以及与震颤症状改善的关系,期望能实现精准定位和个体化治疗。

 

1.对象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共纳入7例诊断为伴震颤症状的原发性帕金森病并准备接受DBS治疗的病例,病程(9.9±3.5)年,年龄(61±7.3)岁,入组病例签署知情同意书。为同时改善帕金森病的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症状,治疗靶点均选为丘脑底核。

 

表1 7例伴震颤症状的原发性帕金森病病人的基本资料

15580521764001.png

 

1.2图像处理

 

术前1d,病人在无框架下进行MRI检查,为避免病人由于紧张使震颤加重影响图像质量,可静脉注射少量镇静药(米达唑仑2~3mg)。术前采用GE3.0TMRI扫描:Ax3DT1BRAVO(TE:3ms、TR:8ms、层厚1.2mm、层间距0mm、FOV=240)进行设计手术路径;AxDTI(TE:80ms、TR:8000ms、Matrixsize128、FOV=256、层厚2mm、层间距0mm,弥散权重1000s/mm2,30个方向)采集DTI原始数据。手术当天局麻下安装立体定向头架(Leksell)并扫描OAxT2FSE序列(TE:128ms、TR:4400ms、层厚2mm、层间距0mm、FOV=240);术后1个月复查64排头颅CT(120kV、450mA、层厚0.625mm)。

 

1.3手术及程控过程

 

病人手术当天进行头颅MRI薄层扫描,图像导入Leksell立体定向手术计划系统(Elekta,瑞典),设计靶点坐标和电极植入路径。术中局麻下植入DBS电极,选择靶点为丘脑底核,定位核团采用传统MRI解剖定位、术中微电极记录和术中测试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术中微电极(Leadpoint,美国美敦力公司)在靶上10mm开始记录核团电生理信号,特征记录并识别丘脑底核并在核团下2mm记录为止,选择最佳靶点并植入DBS电极(3389,美国美敦力公司),由程控者在每个触点给予术中测试,以评价症状改善情况和刺激导致的副作用,最终结合微电极记录和术中测试确定最佳触点。若术中测试效果好,则全麻下植入神经刺激器(ACTIVAPC或RC,美国美敦力公司),最终电极靶点位置通过CT确认。

 

病人通常在术后1个月开机调试,在不服药状态下,刺激器作为阳极,每个电极触点作为阴极,采用恒压刺激模式程控,最初刺激参数选择脉宽60μs、频率130Hz,电压从0V开始逐渐升高,并选择在每个电极触点电压为2.5V时,评价UPDRS-Ⅲ震颤评分,最终参数根据症状改善和副作用阈值确定,并根据服药情况和症状波动,个性化调整刺激参数。

 

1.4纤维束追踪及图像分析

 

以DTI为基础,使用鼠标在软件勾画MRI解剖序列的感兴趣区后,自动计算得出。采用软件(Stealth Viz DTI,美国美敦力公司)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方式进行纤维束追踪。为勾画齿状-红核-丘脑束,根据解剖在MRIT2序列选择同侧小脑齿状核、同侧小脑上脚、对侧红核,这3个通过纤维束的区域。通过这3个感兴趣区使用软件可显示齿状-红核-丘脑束,也可三维重建DBS电极。

15580521889136.png

 图1 齿状-红核-丘脑束3个感兴趣区1A 齿状核1B 小脑上脚1C 对侧红核

 

15580522115207.png

1558052211617.png

15580522115522.png

图2 通过软件显示齿状-红核-丘脑束右侧为红色,左侧为绿色。2A 三维模式图2B、2C 轴位控制震颤症状较好的电极2D、2E 矢状位控制震颤症状较好的电极2F、2G 冠状位控制震颤症状较好的电极

 

追踪纤维束后计算各电极触点距纤维束最近距离,分别在轴位(左右距离),矢状位(前后距离)、冠状位(上下距离)、计算各电极触点到齿状-红核-丘脑束的最近空间距离。

 

1.5震颤评价

 

在术前及DBS术后1个月开机时,由专门负责程控的医生评价病人震颤情况,为量化评价标准,程控中在同一电压、频率、脉宽刺激参数下,在每个触点分别采用UPDRS-Ⅲ量表中第20项和21项进行震颤评分。为防止产生主观偏倚,程控者在评价震颤时,不会得知病人纤维束追踪结果。

 

1.6统计学分析

 

结合术前和术后开机时震颤评分,根据震颤症状改善率(术前-术后/术前)分组:改善率>50%组和改善率≤50%组,分别测量电极触点到纤维束最近空间距离。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线性相关性分析统计,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