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科院,上海科技大学Nature子刊发表新技术

2016.11.08

  国内的一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Nanoscale probing of electron-regulated structural transitions in silk proteins by near-field IR imaging and nano-spectroscopy”的文章,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研发出了新技术可在纳米尺度下研究电子诱导蚕丝蛋白结构转变机理,揭示蚕丝蛋白中关键构象的转变规律,这对于深入探索蛋白质分子在电子或极端条件作用下的结构转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科技大学陶虎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刘孟昆(Mengkun Liu,音译)和 塔夫茨大学Fiorenzo G. Omenetto。

  蚕丝蛋白源自于天然蚕茧,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控水溶性、光学和力学特性,在药物释放、人体组织工程、生物光子晶体以及瞬态柔性电子学领域被广泛使用。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将蚕丝蛋白用作绿色生物光刻胶,通过电子束诱导其构象发生转变,联用近场红外纳米成像和纳米光谱技术,研究蚕丝蛋白中关键构象β-sheet与材料性质的对应关系,解释独特的“一胶两用”现象,并以此设计、制备出所需蚕丝蛋白二维和三维纳米结构。这一研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蚕丝蛋白结构性能关系的认识,拓展了其在生物绿色微纳加工领域的应用。

  这项研究是首次联用近场红外生物纳米成像与纳米成谱技术,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空间分辨率达到10 nm,较传统红外光学表征技术提高了2个数量级,可在纳米尺度下研究电子诱导蚕丝蛋白结构转变机理,揭示蚕丝蛋白中关键构象的转变规律,并可控制备出系列二维和三维蚕丝蛋白纳米结构。

  研究对深入探索蛋白质分子在电子或极端条件作用下的结构转变机制,以及可控制备蛋白质纳米结构等热点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