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实验性精神病的临床表现

2022.6.27

  (一)分离性抑郁:将已经建立了亲子之情的幼猴强迫隔离,开始时呈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尖声喊叫,激烈厮打。时间稍长,便转为抑郁,不玩耍,不活动,退缩一隅,时时悲啼。猩猩和长臂猿的这类抑郁症状更为严重,甚至郁郁而死。

  (二)药源性抑郁:可以引起抑郁的药物很多,文献报道达200余种,其中以利血平及其他一些降血压药所致者最为肯定。服用利血平后,约20%的受试者出现抑郁症状,其中约25%的症状还相当严重,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低、疲乏无力和食欲减退,停药后多数在1周内症状减轻并消失。利血平所致抑郁,与其导致单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神经递质的耗竭有关。

  (三)竖室抑郁:竖室四壁高而光滑,在其顶端开有铁栏小窗,被关进去的猴子总是奋力上跃,攀住小窗想出来,几天以后,便放弃了这无望的挣扎,不再活动,悲哀地蟋缩着。竖室模拟""绝望的深渊"",它引起""抑郁""。

  (四)学得的无助状态:置狗于特制的训练笼中,施以电击,狗便狂奔乱跳,由于无法逃脱,以后从电击开始,它就坐下或躺下,哀鸣着,被动地承受痛苦的电击。此种""学得的无助状态""特征是消极、被动、食欲及性欲减退,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抱无可奈何的绝望态度。而这些也正是抑郁症的特征。

  (五)实验性紧张症:

  1.紫堇碱(bulbocapnine)、大肠杆菌内毒素、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胆汁以及慢性风湿病、哮喘、黄疸、严重偏头痛病人的胆汁等,都曾被用以注射于动物,成功地造成实验性紧张症。这些实验提示了紧张症的中毒学说。

  2.用极微量的β内啡肽注入大鼠脑室或中脑中央灰质,产生实验性紧张症。用高度选择性的鸦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对抗之。这一事实的意义尚待进一步阐明。

  3.在中国云南省,某些毒蕈重度中毒的病人可出现木僵。用蕈的提取物注射动物,可产生实验性紧张症。

  (六)实验性精神分裂症:20世纪40年代以后,发现了多种拟精神病药物,它们的生物活性强,微量即引起精神异常,其时,意识和记忆的障碍不显著,表现类似急性精神分裂症,所以又称为拟精神分裂症药物。然而,两者毕竟有区别。拟精神病药物所致之精神障碍,病程短,知觉障碍明显,带幻想性质,多幻想性错觉,视幻觉多于听幻觉,富于情感色彩。这些都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分裂症的核心症状,难以模拟。很大一部分拟精神病药物是吲哚胺衍生物,如麦角酸二乙酰胺(LSD)、裸头草碱(psilocybin)、裸头草辛(psilocin)、N,N-二甲基色胺(DMT)、蟾毒色胺(bufotenine)、β卡波林衍生物(βcarbolinederivatives)、伊波因(ibogaine)等。而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也是吲哚胺衍生物。 另一些拟精神病药物是苯烷基胺衍生物,如仙人掌毒碱(mescaline)、二甲氧苯乙胺(DMPEA)、苯丙胺等。而神经递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A)也是苯烷基胺衍生物。拟精神病药还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如LSD使突触间隙游离5-HT减少,使NA增加。苯丙胺使DA释放等。有些拟精神病药物本身就是神经递质的代谢产物。初步发现,LSD等几种拟精神病药物的脑内作用部位相似,都在边缘系统和中枢网状结构。这就有可能利用各种拟精神病药物去探讨这个共同反应模式,对解决精神分裂症的病困难题作出贡献。除了药源性精神分裂症模型外,有些研究者还制造了社会心理源性的精神分裂症模型,如将刚出生的幼猴,作部分社会隔离,让它看得见、听得见、嗅得着猴群的活动,但无法进行交往。部分隔离的猴子成长后,表情淡漠、行为刻板怪异,类似精神分裂症。又如,实验发现,剥夺睡眠100小时以上,被试者可出现人格解体、视幻觉和听幻觉,有被害和夸大妄想,以及攻击行为。部分被试者,在实验性感觉剥夺的过程中,发生幻觉、思维障碍和偏执症状。

  (七)实验性睡眠剥夺(experimental sleep deprivation):能导致神经症样反应。剥夺睡眠60小时,便可有精神异常。最初疲乏思睡,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不佳,工作效率降低。继之,读、写和思考都发生困难,情感不稳定,容易激惹,行为中常夹杂不必要的动作。如继续剥夺睡眠,则可能出现幻觉、妄想、明显行为障碍等精神病性精神障碍。选择性剥夺眼球快动相睡眠,对精神活动的影响更显著。被试方紧张、焦虑、话多、记忆障碍、情绪波动,且可有现实或人格解体症状。以上所述均为未分型的实验性神经症。对于特定类型的实验性神经症,研究较少,仅在实验性恐怖症和焦虑症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八)实验性恐怖症(experimental phobic disorder):最早是由Watson和Rayer(1920)首先取得实验成功的。他们让一名仅11个月的幼儿,在接触猫的同时给予强烈的使之惊吓的铃声刺激。经反复强化,这个幼儿产生了对猫的恐惧,而且这种恐惧感扩大到怕狗、兔,甚至是毛皮服装。以后,有许多研究者以类似的方法成功地制造了恐怖症的动物模型。这类实验提示条件化及习得行为在恐怖症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近年盛行的系统脱敏疗法对恐怖症的行为治疗,也是在这一假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九)实验性焦虑症(experimental anxiety disorder):其研究分两个方向:一是心理动机矛盾的模式。让猴子较长时间处于一矛盾境遇,如先使它饥饿,然后将食物置于带电的铁板上,一旦接触食物便遭电击,猴子便处于既想进食又害怕触电的矛盾之中,表现为紧张、不宁、害怕、神经过敏,以及过度的惊跳反应。另一是药源性焦虑模式。给有焦虑症病史的受试者,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或乳酸钠,有相当比例的受试者产生典型的惊恐性焦虑发作;无焦虑症病史者,虽也有发生类似情况者,但比例要低得多。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