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以下肢疼痛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尼曼-匹克病病例分析

2022.1.12

尼曼-匹克病(NPD),由尼曼和匹克分别于1914年、1922年报道描述,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由遗传性磷脂代谢紊乱导致的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该病1/3患者存在家族史,主要是神经鞘磷脂酶异常沉积在肝脾及身体其他部位形成尼曼-匹克细胞,引起肝脾大和其他系统病变。


病例报告


患儿,女,14岁,因“间歇性双下肢疼痛不适2个月”就诊,自幼身材矮小,偶有轻度跛行,不伴关节红肿,3岁时曾因肺炎住院,查肝功转氨酶轻度增高,当时未发现肝脾肿大,治愈出院后未再复查。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患儿智力正常,学习成绩中等。查体:身材矮小,140cm,全身皮肤及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略膨隆,肝肋下5cm,脾肋下6cm,质韧,无触痛。双下肢关节无红肿、畸形,无活动受限,肌力、肌张力正常。检验学及影像学检查:谷草转氨酶70U/L,谷丙转氨酶78U/L,血常规正常。MRI提示:垂体形态饱满,高约0.7cm,垂体内未见明确异常信号,垂体柄略向右侧移位,肝脏体积增大,形态饱满,肝实质内未见异常信号,肝静脉、门静脉走行正常,流空效应存在,胆囊大小形态正常,腔内未见异常信号,脾脏体积增大,实质内未见异常信号;X线片:胸廓骨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双肺纹理明显增多、紊乱,心影大小形态正常,纵隔无明显增宽;CHN骨龄:11岁110d,预测初潮年龄15岁,预测成年后身高160cm,BMI指数评价正常;骨密度中度减低。彩超:脾门厚约5.0cm,肋下约5.7cm,肝脏体积大,右叶最大斜径约14.7cm,实质回声未见异常,胆囊、胰腺、双肾形态大小正常,未见异常回声,双侧肾上腺区未探及增大肾上腺回声,子宫前位,形态规则,宫体呈2.8cm×2.6cm×2.2cm,宫腔内膜厚约0.3cm,宫颈长约2.5cm,右侧卵巢内见2.4cm×2.4cm×1.5cm无回声,边界清,透声好,左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骨髓病理(图1):见尼曼-匹克细胞,细胞体积大,胞浆内充满空泡,呈泡沫样。诊断尼曼-匹克病B型。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后下肢疼痛消失,嘱加强体育锻炼,避免高胆固醇饮食,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随访6年,20岁身高160cm,无发育异常,适应大学生活。


图1.png


讨论


尼曼-匹克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五型:A型发病率相对较高,大多数患者在出生3~6个月发病,肝脾大伴神经系统症状,预后差,生存时间大多3岁左右;B型为内脏型,婴儿期发病,肝大、脾大为主,无神经系统受累,不影响智力,预后较好,可存活至成年;C型较为严重,主要是18号染色体上Npc1(95%)和Npc2(5%)基因突变,导致脂质在溶酶体中贮积异常,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细胞内胆固醇的堆积,导致神经系统和内脏病变。患儿多在1~2岁起病,肝脾肿大,病情进展后出现进行性共济失调、行为异常、智能减退及肌张力障碍,预后较差,大部分于10~25岁时死亡;D型为Nora-Scotia血统的患儿,2~4岁发病,神经系统障碍,除肝脾大和神经系统症状外,可出现黄疸,预后差,常于12~24岁死亡;E型为成年型,极为罕见,成人发病,无神经系统症状,肝大、脾大为主,部分患者以贫血为首发症状,临床上易误诊、漏诊。


本病较罕见,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漏诊。获取骨髓细胞或病理切片找到尼曼-匹克细胞是诊断本病的关键。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尼曼-匹克细胞超微结构,细胞内可见许多嗜锇板层小体,呈平行或数十层同心圆状排列,是尼曼-匹克细胞特有标志。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加强营养。患者可长期服用抗氧化剂,维生素C、E及丁羟基二苯乙酰以阻止神经鞘磷脂的氧化、聚合,对该病有一定作用。当患者出现脾功能亢进时,可行脾切除术。在实验室动物模型研究中,神经甾体及神经干细胞相关治疗及基因治疗已有文献报道。小分子亚胺基脲药物可逆性地干扰神经鞘磷脂的合成,对治疗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病例发病较晚,患者以下肢疼痛为首发症状就诊,经查体发现肝脾肿大、身材矮小,骨髓检查见尼曼-匹克细胞,诊断尼曼匹克病B型,随访至成年,尚未婚育。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