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对策

2021.5.29

随着输血医学的迅速发展,成分血的比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血小板的应用飞速发展,已成为现代成分输血的重要内容。输注血小板制品是临床上治疗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致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输注效果是临床医生的关注点。下面就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对策,在总结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一简要概述。

1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概念:血小板输注无效指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没有产生“适当的反应”,即连续两次输注足量随机供者血小板后,没有达到合适的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值(CCI),临床出血表现也未见改善。

2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判断,许多因素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所以应进行综合评价。常用的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指标是输注后的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

⑴  CCI(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即输注后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病人输注血小板后其血小板不可能按理论计算值增高,因此须在不同时间分别测定病人的血小板计数,进行计算。一般至少检测输注后1小时和24小时的血小板计数情况。

 

         (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体表面积

CCI= ——————————————————————

输入的血小板总数(×1011

 

   血小板计数单位为109/L,体表面积为㎡

⑵  PPR(percentage  platelet recovery)即血小板回收率,表示输注后血小板在体内的存活情况。

 

      (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血容量(L)

PPR= ——————————————————————

输入的血小板总数×2/3 

⑶ 判断标准,目前一般倾向于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输注后1hCCI﹤7.5,PPR﹤30﹪,输注后24hCCI﹤5.0,PPR﹤20﹪;另一种观点,输注后1hCCI﹤10,PPR﹤60﹪,输注后24hCCI﹤5.0,PPR﹤40﹪。

2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

⑴ 与血小板质量有关,比如血小板制剂的数量,保存期限,保存温度等。⑵ 非免疫因素,如病人有发热、感染、脾肿大、DIC、药物性抗体、自身抗体等。 ⑶ 免疫因素,HLA不合、血小板抗原不合、ABO不合。

4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处理对策

许多因素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可能的同种免疫等高危因素综合分析。根据不同原因给予相应处理。血小板的质量目前已不成问题,血站在血小板的制备,保存等方面已有相当的技术经验,足以满足临床需要。若有血小板消耗增加的因素存在如发热、感染、DIC、脾功能亢进等,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增加输注剂量,若有同种抗体存在,则要选择HLA,HPA相合的供者血小板或使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如果病人持续效果不佳,则应考虑药物性抗体的存在,停用或换用相关药物可改善输注效果。

⑴选择HLA相合供者。可通过血小板交叉配型或HLA分型进行。

受者HLAI类抗原匹配程度越高输注效果越好。⑵选择HPA相合的供者,若输注无效是由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所致,最好选择家庭成员作为供者,且制品最好经过辐照。⑶选择ABO相合的供者。⑷选择Rh相合供者,尽管血小板表面无D抗原,但制品中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故Rh阴性患者应输注Rh阴性血小板。⑸ 去除血小板制品中的白细胞,由于HLA抗体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故去除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可有效防止或减少无效的发生,比如使用带白细胞滤器的耗材,在分离过程中有效控制白细胞的混入量。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 对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使用大剂量IVIG(≥5g/kg体重)可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但IVIG价格昂贵,又有一定副作用,一般只用于危及生命的出血患者。⑺通过血浆置换去除或降低病人血浆中的同种抗体或免疫复合物有一定效果,此方法抗体下降快,可立即改善输注效果。⑻应用免疫抑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同种免疫,但抗体下降需2—3周,故此法不适用于需立即改善计数状况者。⑼应用抗纤溶药物,可使纤溶活性下降,减少出血。⑽自身血小板输注,有条件者可将患者自身血小板提取冰冻保存,需要时输注,以防同种免疫。⑾选用特制血小板如洗涤血小板,辐照血小板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同种免疫,增强输注效果。

总之,血小板输注在某些出血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尚无其他有效方法替代,怎样预防输注无效的发生,上面已做了一些介绍。可能还存在一些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的原因,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