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Science:实时监测活细胞DNA动态

2013.8.13

  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研究了活细胞中的DNA损伤及由此造成的染色体易位。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9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由于正常的细胞过程及辐射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活细胞中常常会发生DNA损伤。细胞会不断地修复这些DNA损伤,但是如果修复失败,DNA双链就有可能发生断裂,分离为两部分。这一称之为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 ,DSB)的细胞损伤过程对宿主细胞是有危险的,因为当断裂链试图再度配对连接时,它们没有模板可循,可能会与不同的染色体配对,导致染色体易位,基因意外重排。染色体易位是癌细胞的一个标志。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研究员Vassilis Roukos以及同事们,利用超高吞吐量的时差显微成像技术实时监控了染色体易位。研究小组的目的是调查易位过程中及之后的事件,以增进我们对于这些过程的理解,研究人员在DNA双链断裂和其他易位事件发生之时成功捕获了它们的图像。

  研究小组通过让活体小鼠细胞接触一种特异的酶,操控了它们的DNA分子断裂。他们采用荧光蛋白标记断裂末端,然后用显微时差成像系统观察了接下来36小时发生的事件。

  他们发现染色体易位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这一阶段DNA片段只轻微地移动,似乎随机地搜寻断裂链可与之配对的“伙伴”;第二阶段,两断裂片段排成一行;第三阶段,断裂片段连接到一起。在大多数情况下,双链断裂片段是立刻与正确的伙伴连接,但在个别情况下,不同染色体的两个双链断裂片段会转而配对。文章的共同作者、国立癌症研究所Tom Misteli说,这些易位非常少见,大约每300个细胞中才能够看到1个。

  研究人员还发现,染色体易位通常发生在双链断裂的数小时内,它们与细胞周期无关。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细胞DNA修复系统中的一些酶可影响易位的形成。例如,当研究人员让某些细胞中的DNA依赖性蛋白激酶(DNAPK) 丧失功能时,相比于具有活性DNAPK的细胞,这些细胞发生染色体易位的可能性提高了近10倍。Misteli说,尽管过去已知DNAPK在易位形成中发挥作用,对于它的作用机制却知之甚少,新研究更深入地阐明了相关的过程,证实了DNAPK活性是阻止错误配对的必要条件。

  Misteli说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他将设法找到一些方法来阻止DNA修复出错。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