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心血管疾病中的循环微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2020.6.29

心血管疾病中的循环微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过程的影响


摘要:来自伯明翰大学心血管科学研究中心的Shantsila E,Gregory Y. H. Lip和阿姆斯特丹大学血管医学系的Kamphuisen P W,共同发表了题为“Circulating microparticl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mplications for atherogenesis and atherothrombosis”的综述性文章,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微粒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与现状,并对心血管相关领域的微粒研究进行了展望。这篇综述发表在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伯明翰大学心血管研究中心的Gregory Y. H. Lip,其他研究人员包括明翰大学心血管研究中心的Shantsila E和阿姆斯特丹大学血管医学系的Kamphuisen P W。

 

心脑血管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我国不断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疾病控制所面临的挑战。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医学界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和预后等,但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随着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快速发展,通过生物学手段在微观领域寻找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致病机理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微粒是一类从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及内皮细胞等不同细胞中中释放的磷脂囊泡。微粒内不仅携带膜蛋白,还包涵了来自母细胞的用于诱导生物反应的细胞质物质。大约25%的促凝反应与血小板激活同时发生的微粒释放有关,其表面的促凝效果大约是没有微粒释放时血小板激活产生的促凝效果的50-100倍。多个研究证实,微粒从母细胞的脱落不仅是伴随细胞功能障碍和凋亡的被动过程,还是多种细胞间信号传导的调控机制。此外,通过对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状硬化和血栓)中微粒的研究,说明了微粒可能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生物信使的作用。

 

在这篇综述性文章中,Shantsila E等人对1966年-2010年间在心血管疾病相关领域,对微粒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详细介绍了EMPs(内皮微粒)、PMPs(血小板微粒)、LMPs(白细胞微粒)等三种微粒各自的不同功能,并重点对微粒在粥状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形成过程的影响及机制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最后,作者提到,当前限制对微粒深入研究的瓶颈在于,微粒(直径只有0.1μM)过于微小,无法被常规的流式细胞仪可靠识别(目前只有英国的Apogee流式细胞仪能够识别出0.1μM直径的微粒)。但随着仪器性能的优化改进,关于微粒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功能将有可能进一步被揭示。

 

注:Apogee来自于英国,为世界上超过20个国家提供流式细胞仪产品及相关支持服务。Apogee流式细胞仪的灵敏度可以达到100nm的水平,可以用于细菌,病毒等相对细胞更小的微生物体研究,这是其他流式细胞仪所无法实现的。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