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药企研发新模式:Option-to-buy

2014.4.18

banquan5.jpeg

      在我们3月31日文章《谁才是新药研发真正的主力军?》一文中,我们曾指出:中小型制药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取代大型跨国制药企业成为新药研发的主力军已是国外医药行业的一大趋势。鉴于研发在药品行业的重要性,跨国制药企业面对这一趋势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他们又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呢?

  跨国制药巨头目前的研发大致分为几种类型:

  1)自身研发:这也是最常见的类型,但是自身研发成本非常高,且随着新分子实体与新靶点的发现越来越难,其成本更显昂贵,从近年来各大制药企业研发部门纷纷裁员我们便不难看出这种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banquan5.jpeg

  2)收购已有成熟产品的药企:过去十多年来医药行业的大并购基本都是这种模式,如罗氏收购基因泰克等,但这种模式下的收购价格非常昂贵,动辄高达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规模,且随着这批大并购的完成,后续可收购对象越来越少;

  3)收购在研阶段的药企: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在于会预先投入一笔较大的成本进行收购,但产品最终能否成为药品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收购尚处于临床前阶段的产品,风险非常高;

  4)与其余制药企业合作研发:在药品研发初期支付一定费用,后续根据里程碑事件付款支持药品的进一步开发,最终药品上市后拥有药品销售额的一定提成比例,这种模式的不足在于如果产品最终研发成为重磅药品,其收益的大头可能会被其余制药企业拿去,而自身只能提取其中相对较少的分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目前较为常见的几种模式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对于大型制药企业而言,其研发的诉求点其实很简单:用尽量少的成本,获取最有可能成为重磅药物的品种,并在其收益中占有尽量多的份额。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模式应运而生——option-to-buy,所谓option-to- buy,顾名思义,就是拥有一个收购期权,让我们先看两个最近新发生的案例:

  案例1:4月9日,全球制药巨头罗氏(Roche)与专注于细菌感染新疗法的Spero Therapeutics公告在抗生素领域达成合作协议,Roche将对Spero提供研发资助,并有权利在Spero的主要研发计划(lead program)进行IND申请时,按照事先约定的条款进行收购;

  案例2:3月17日,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巨擘百健艾迪(Biogen Idec)与专注于罕见病药品研发的初创企业Ataxion达成协议,Biogen Idec作为Ataxion的A轮投资方,同时享有在Ataxion完成一期临床多剂量递增研究时,按照事先约定的条款收购Ataxion。

  Roche—Spero Therapeutics、Biogen Idec—Ataxion这种option-to-buy模式的一个显著优点在于,大型制药企业在早期只需要投入相对较少的资金,便可以享有在未来某一时点以事先约定的条款收购整个公司/产品的权利。对于大型制药企业而言,其一方面可以控制现阶段的支出,另一方面又可锁定未来的潜在收益,因而这种模式近来备受推崇,近期发生的类似案例还有Takeda(武田)—Resolve Therapeutics、Novartis(诺华)—Sideris、Celgene(赛尔基因)—PharmAkea等等。

  Option-to-buy这种结构化的交易模式,在药品研发领域虽然还属于新兴事物,但已开始展示其强劲的生命活力,相信在未来,其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供发挥。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