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肿瘤逃逸机体免疫攻击的机制

2021.5.22

一、肿瘤抗原的缺陷和抗原调变
 
肿瘤特异性抗原与正常细胞表面蛋白的差异很小,甚至仅个别氨基酸不同,且表达量较低,故其免疫原性非常弱,难以诱发机体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某些肿瘤细胞能表达大量TAA,但多系胚胎期的正常成分,机体对其存在先天性免疫耐受,同样也不能有效激发机体免疫应答。此外,免疫细胞或分子可能使某些肿瘤抗原表位减少或丢失,从而逃逸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此现象称为“抗原调变(antigen modulation)”。
 
二、MHC抗原的表达异常
 
已发现,肿瘤细胞MHC-Ⅰ类分子表达缺陷或降低,同时可异常表达非经典MHC-Ⅰ类分子(如HLA-G、HLA-E等)。经典MHC-Ⅰ类分子缺失可致抗原提呈障碍,影响肿瘤特异性CTL活化和抗肿瘤效应;NK细胞表面KIR识别肿瘤细胞表面异常表达的非经典MHC-Ⅰ类分子,从而启动抑制性信号,抑制NK细胞的胞毒作用。
 
三、肿瘤细胞抗原的“封闭”或“覆盖”
 
肿瘤抗原可被某些非特异性成分(如唾液粘蛋白等)覆盖,或被封闭性因子(blocking factor)“封闭”,从而干扰免疫细胞对肿瘤抗原的识别和杀伤。
 
封闭因子可能是:①封闭抗体(blocking antibody),其可与肿瘤细胞膜抗原结合,并封闭之;②可溶性肿瘤抗原,它可与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结合;③抗原-抗体复合物,它可与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抗原结合,又可通过其抗原成分封闭免疫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
 
四、肿瘤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障碍
 
某些肿瘤细胞(如人小细胞肺癌细胞)不能将MHC-Ⅰ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转移至癌细胞表面;某些肿瘤细胞内LMP-1、LMP-2和TAP表达低下。上述情况均导致肿瘤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障碍,使肿瘤细胞逃逸机体免疫机制的攻击。
 
五、肿瘤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异常
 
已发现,肿瘤细胞表面B7等协同刺激分子表达低下或缺乏,不能为CTL提供协同刺激信号(第二活化信号),导致CTL无能或凋亡。
 
六、肿瘤细胞的“漏逸”和“免疫刺激”
 
在体内仅出现少量肿瘤细胞的情况下,其非但不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可刺激肿瘤细胞不断生长,此即免疫刺激(immunostimulation)。而一旦肿瘤迅速生长,机体免疫系统又无足够能力清除大量肿瘤细胞,此即肿瘤“漏逸”(sneaking through)。
 
七、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性因子
 
近期发现,肿瘤细胞可分泌IL-10、TGF-β、VEGF和PGE2等细胞因子,可抑制DC前体细胞发育,阻止其向成熟DC分化;抑制DC(尤其肿瘤浸润部位DC)表达MHC-Ⅱ类分子和B7。在上述因子作用下,DC能诱导TIL对肿瘤抗原的耐受。此外这些因子还下调其他免疫细胞功能,有利于肿瘤细胞逃逸免疫攻击。
 
八、Fas/FasL
 
抵抗肿瘤细胞可表达FasL,而活化的CTL表达Fas,故二者结合可介导肿瘤抗原特异性CTL凋亡,使肿瘤逃逸CTL的特异性杀伤效应。另外,肿瘤细胞往往高表达多种癌基因产物(如Bcl-2家族),这些分子能抵抗由活化CTL介导的瘤细胞凋亡,利于瘤细胞异常增生。
 
九、TIL的异常或信号转导异常
 
在诱导活化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治疗肿瘤时,已发现部分TIL不能被活化,其表面CD3分子ζ链缺失,某些信号转导分子(如Src、Syk家族的PTK)、IL-2和IL-2R等表达降低。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