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肾透明细胞癌远节趾骨转移诊治病例分析

2021.12.28

肾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易发生远处转移,其中骨为第2转移部位,约35%~40%转移性肾癌合并骨转移,常累及脊柱、骨盆和股骨近端,多为溶骨性破坏,可致疼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及脊髓压迫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趾骨位于肢体末端,非肿瘤好发部位,肾癌转移至趾骨的病例十分罕见,国内外仅有零星报道。本文报告1例肾透明细胞癌发生第3远节趾骨转移病例,并探讨其对预后的可能影响。


临床资料


患者,男,57岁,因“左足第3趾末节疼痛半月”于2020年8月26日入院。患者半月前无外伤等诱因下左足第3趾末节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近1周来较剧烈致睡眠障碍,无发热、盗汗、乏力等症状。患者口服镇痛药物不能缓解。既往史:患者2017年7月17日因左肾透明细胞癌行左肾癌根治术,2018年1月19日因肾癌右股骨远端转移行瘤段切除联合膝关节假体重建术,2019年1月14日因右肾上腺转移瘤行右肾上腺部分切除术,2019年2月25日因左肾上腺转移瘤行左肾上腺全切术,术后病理均为肾透明细胞癌转移瘤。患者定期随诊,并于2020年8月6日行信迪利单抗(PD-1单抗)靶向治疗。查体:左足第3趾末节稍肿胀,皮肤略呈暗红色(图1a),皮温正常,触痛明显,静息痛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为8分,各足趾活动范围基本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碱性磷酸酶未见异常,C-反应蛋白11.1mg/L。影像学检查:X线片示左足第3远节趾骨溶骨性破坏(图1b)。胸部CT示两肺多发小结节。ECT骨扫描示右侧膝关节置换术后改变,余骨未见明显异常表现。入院后行切开活检,术中见左足第3远节趾骨破坏明显,周围有灰白色鱼肉样组织生成。病理结果:左足第3趾末节转移癌,倾向肾来源,癌细胞较大,胞质丰富,透明,核居中(图1c)。免疫组化示:CK(+)、CD10(+)、RCC(-)、Vimentin(+)、CK7(-)、Pax-8(+)、S-100(弱+)、HM45(-)、MART(-)、CK18(+)、Ki-67(+,约60%)(图1d)。2020年9月2日行左足第3跖趾关节离断术。术后患肢疼痛明显缓解,静息痛VAS评分为2分,伤口愈合良好。术后第3周,患者感右上臂疼痛明显,遂于9月30日行全身PET-CT检查示:双肺转移、脑转移、右肱骨及左第3~4肋间隙转移、右侧胸背部及左臀部多发点团状转移灶。患者放弃进一步靶向治疗,仅服用止痛药物等缓解疼痛。术后2个月余,患者因肾癌全身多发转移死亡。


图.png


讨论


足部位于肢体末端,血供相对较差,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发病率较低,文献统计仅为全身骨肿瘤的1.5%~2%,其中良性病变远高于恶性。足部转移性肿瘤较为少见,尽管约3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骨转移,但只有0.007%~0.3%的患者出现手足部转移,而趾骨转移瘤更为罕见,在临床上易被误诊误治。本例患者主要以疼痛就诊,局部皮肤稍暗红,X线片示溶骨性破坏明显,虽有肾癌病史,但单凭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仍不能做出诊断。鉴别诊断包括骨髓炎、痛风、骨转移瘤、骨肉瘤等。因此,有必要行活检术以明确诊断,指导正确治疗。


肾癌骨转移极少累及手、足部短骨。而一旦出现手、足部转移瘤,可能意味着肿瘤进展迅速。该患者在2018年1月发现股骨转移灶,局部行根治术后两年半的随访期内均未再发生骨转移灶,而出现趾骨转移后,疾病快速进展,生存期仅2个月余。免疫组化指标Ki-67的变化也验证了该观点。Ki-67是细胞核相关抗原,与细胞分裂及增殖相关。文献报道,肿瘤组织学分级越高、临床分期越晚及肿瘤体积越大,Ki-67蛋白表达水平就越高。本例趾骨转移瘤组织中Ki-67阳性率约60%,相较于该患者右股骨转移时的Ki-67阳性率(5%~10%),该值明显增高,提示肿瘤增殖能力增强,恶性程度更高。

综上所述,虽然发生于趾骨的恶性肿瘤极为少见,但在有肾癌病史的患者中应考虑继发转移瘤可能。与脊柱、骨盆及股骨等中枢骨转移瘤相比,手、足等肢体末端转移瘤可能预示更差的预后,值得临床医师注意。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1年11月第29卷第21期


推荐
关闭